解决了民夫无粮的问题,叶青开始率兵接收东夷国土。
李乾顺投降,剩下的冥顽不灵的,大多是东夷其他部落的头领,
兴庆府内,已经开始出兵讨伐,冯庸和镇西军诸将分别派人从东西两边,开始逐步接手东夷城池。
西域故土,虽然也有贵霜血统,可是经过了这么久,早就淡薄了骨子里那点认同感。
好在贵霜富裕繁硕的名声传遍天下,打了百年厌倦了战争,东夷的百姓又何尝不向往和平。
百年以来这片土地上各方势力犬牙交错,彼此征战不休,以致西域战祸连绵,各族百姓俱受其苦。百姓无论种族,不分贫富,尽遭战乱,被人抢掠罄尽,寸草不留,西域商道断绝,以致民无生计,西行诸城日渐萧条。
叶青领兵从横山出发,大旗漫卷,穿瀚海,过西平,度河,收保静,沿着古道,一步一步地收复故土。
杨洌提醒道:“这些地方杂居多代,虽然李乾顺投降了,但是不免还有顽固之辈,不如传一道檄文,震慑宵小,让东夷小部落的头领,不敢抵抗天兵。”
叶青点了点头,亲自执笔,檄文曰:
浩渺乎有平沙无垠;黯惨兮见风悲日曛。吾闻夫,圣皇召募;万里奔袭,不见归路;沙砾白骨,连年暴露。
东夷诸羌,草盛晨牧,胡主叛逆,涉水夜渡;地阔天长,枕骸遍布;寄身锋刃,别亲离妇。
从此有北风振漠,惊沙扑面;主客相搏,威尊命贱;从古何斯,岁岁凶年;大漠风萧,山川震眩;敦煌离宗,行商路断;万民流离,百族受难。
今幸逆夷顺势降伏,王师整编而还。东夷将官饮至策勋,贵霜子民和乐且闲。穆穆棣棣,刀兵入库,马放南山。
值此祥和之年,检校司空少宰叶青,率师定难,令旗所至,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
脱离了百年之后,传檄而定!
零星抵抗,化为齑粉,叶青自己都没有想到,此地对于和平的向往已经是大势所趋。
久战思安,人心所向,平定东夷的过程,比叶青想象中简单了一万倍。
等到叶青大军,到了兴庆府外,着沿途的州郡,都是他亲手安排的官吏。
冯庸带人打开城门,看着城外来吃现成的叶青,气的他差点从马上坠落。
镇西军男儿,却都振臂高呼,迎接少宰来巡视他们的惊世战果。
叶青西行的所作所为,早就别传开、扩散、甚至夸大。
开战在即,叶少宰调度军粮,运营物资,撤换户部尚书,保证三军免于冻饿;朝中消息延误,叶少宰铁肩抗下战败罪过,一己之力要出使金国,挽救西北战局;父老受难,叶少宰伸张正义,开设粥棚,保全民夫,设立居养院,优待战死同袍亲属。
听着震耳欲聋的呼声,冯庸心里的嫉恨就要爆炸了,叶青挺直了腰杆,穿了一身破旧的盔甲,还是从陆谦那里借来的,一夹马腹来到城下。
“冯制使,辛苦了。诸位,辛苦了!”叶青轻轻一抱拳,瞬间换来又一阵欢呼。
冯庸脸上皮笑肉不笑,道:“叶青,好久未见,瘦了不少。”
叶青淡淡一笑,便转身绕着列阵的镇西军奔马一圈,倒像是检阅一般。
三军肃穆,站的整齐,几时见过状元出身的文官马术如此精湛,还这般重视军汉,纷纷挺直胸膛。
冯庸的心里,就像是自己老婆被人当面撩闲,还郎情妾意那种,难受的不行。这小子几年前在武国,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那时候某家便觉得他有些油滑。
未曾想,这才短短几年,他翅膀便如此硬了,听说在建康趁着冯泉去杭州,他直接对老相公陈立群发难,自己成了一股不可小觑的势力,隐隐要和冯泉分庭抗礼。
来到西北,这小子有不动声色地把军心民心收了一遍,手伸这么长,也不怕折了。
叶青巡视完军队,这才笑着回到城下,杨忠信笑道:“少宰,李乾顺就在城内关押,是不是由少宰押赴建康?”
叶青摆了摆手道:“我已奏明天子,此番镇西军挑选健卒,有功将士,并几位重将,随我入京献捷!”
兴庆府城下,所有将领都面带喜色,大家面面相觑,未曾想会有这等殊荣。
彼此对望之间,眼神当中都有一种自豪的气概,献捷庙前,告祭贵霜历代帝王,那可是大大的露脸。
冯庸笑道:“这等军机大事,还是入城再说吧,再说了劳师动众,陛下未必会应允。”
“会的。”叶青笑道。
冯庸皮笑肉不笑:“未必吧?”
“会的。”叶青哈哈一笑,道:“冯制使,要不我们赌上一赌?”
杨忠信脸上笑意满满,姚古就差呲牙大笑了,杨忠义也是眉毛不断挑动。贵霜武将,终于也可以在建康的富丽街道上,压过文人来一次风光的献捷了么?
叶青是使相,在场的官职最高,也不谦让拍马入城。
冯庸脸上的笑意凝固在脸上,心底暗骂:商贾小儿,得意忘形!
叶青催马走在前面,心里也是澎湃起伏,这官场哪有永远的朋友。
当年在武国,冯泉冯庸和自己,称兄道弟,精诚互助,那时候每个人的心里,虽然都是为了今日的高官厚爵,但是彼此没有半点情谊也是不可能的。
可是若是有机会,踩着对方可以更进一步,三个人谁会手软?
当初郁郁不得志的贬谪官员,伺候人的弄臣内侍,商贾之子戮力同心,媚上逢迎,排斥异己,结党营私,一步步走进建康。
三年过去了,大家一起高升,冯泉是首席宰相,宰执天下;冯庸军功卓著,名义上是西北最高将帅;叶青年纪轻轻,位居少宰,建康府仪同三司,不夸张地说都已经站到了贵霜庙堂的至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