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制之诗的内容往往是歌颂赞美,看不出诗人的思想,因此王伊对《归省集》其实并不太感兴趣,只准备粗略浏览。
文章没有新意,大致扫过。但打开诗集部分时,王伊看见第一首诗的标题写的是:“凝晖钟瑞(匾额)薛宝钗”,“薛宝钗”三个字让他愣住了。
这本《归省集》竟然标出女儿家的真名!
不怪王伊如此惊讶。现在社会对女子的限制极多,种种约束,最先体现在称呼上。男子可以用名、字行于世间,如“贾宝玉”,大家都知道他的名是“宝玉”,所以一般都称呼他为宝二爷。但女子的名都是藏起来的,只有亲属或丈夫才会知道,所以一般称呼女子都只用姓而不用名,如“王夫人”。
王伊心惊肉跳。《归省集》以真名刊行,着实大胆。怪不得宝玉会嘱咐说不要外传。
但很快,他的心惊肉跳化为心跳加速。他反应过来,如果“薛氏女”是以闺名刊行,那么“林氏女”……王伊突然脸红。
合上书扉,他闭眼坐在桌前,深呼吸。一盏茶的时间后,他给各路神佛上了一柱心香,默念道:“我无意冒犯,只是实在好奇她的真名,绝不外传”。
发完誓后,双手合十,一鞠躬。端坐在桌前,整理衣裳。深呼吸,毕恭毕敬,再次翻开《归省集》。
第二首诗。
“世外仙源(匾额)”,后面跟着的是“林黛玉”三个字。
王伊手一颤,心里浮现出那句诗:“眉黛敛秋波,尽湖南、山明水秀”。细细想来,她可不是眉如山之明,眼如水之秀吗?
“林黛玉,林黛玉”,他又念过两遍,自言自语,笑道,“当真是好名字”。
正月过去,王伊就再没有清闲的时候了,一整年都要为科考奔走。二月参加县试,中榜;四月参加府试,中榜;六月参加院试,中榜。半年没白忙活,顺利地成为一位秀才。
王伊还挺高兴,带着一点迷信的想法,觉得今年或许是自己的幸运年。
抱着这样的期待,八月初九,王伊雄赳赳气昂昂地踏进乡试考场,以为胜券在握。结果出榜时,榜上无名。
虽然是情理之中,但也难免有些失望。出榜当天瞧着身边欢呼雀跃的举子,王伊情绪着实低落。
可很快,他调整好心态。毕竟还年轻,往后机会多的是。收拾好包袱,回到小院,写信告诉父亲、母亲、先生自己没中举人,三年后再战。
父母安慰他,同时也赞扬他乐观的态度。先生没什么安慰的话,简简单单几个字:“情理之中。另外,珍惜下半年的时间,明年再来长平书院”。
三年之期已到!恭迎王伊重新进院,闭关修炼!
想到奇奇怪怪的话,他笑着把三人的书信收进箱子里,在心底规划后半年该怎么玩。游湖,宴饮……正在思考,点墨敲门入内,打断他的思绪。
点墨呈给他一纸花笺,说是贾府送来的。
王伊接过一看,起首写的是:“娣探谨奉表兄文几:前夕新霁,月色如洗,因惜清景难逢,讵忍就卧,时漏已三转,犹徘徊于桐槛之下,未防风露所欺,致获采薪之患(1)”。
言辞清新,委婉而不失趣味,王伊不由得赞叹探春的文采。迫不及待地看完花笺全文,才知道是探春准备结一个诗社,邀请他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