琰琰骑在秋意肩上,隔着几层人群,高声起哄:“整死他,整死他!”
愤怒的群众七手八脚抓住那赖皮洋人,喊着吼着要把他丢到江里去。
沃尔特吓得魂飞魄散,只能答应停止查验,乖乖在赔偿协议上签字。
朗华在药帮里奔走的两年还算踏实,但他不安于此也初见端倪。那时花纱局有个平价供应站,每人每月一次,凭身份证,可用六七成的市价买到一丈五尺的粗布。每日清晨,朗华都要去那里排队买平价布,他靠着一众朋友邻居,借来他们的身份证,大量买布,再转手卖给别人。
我和秋意对这种倒把生意不以为然,可是温琰却很愿意帮朗华排队,反正大家都在挤,职员们太忙,从不查验证件与人是否匹配。当然她也不肯吃亏,虽然关系好,但工钱算得明明白白,两人在这方面真是志同道合。
民国二十一年,“一二八”事变后,因失去上海、东北市场,药材行业大受影响,朗华离开药帮,开始在重庆的百货市场里钻进钻出跑生意。衬衫、丝袜、肥皂、化妆品……什么东西走俏他卖什么,有时赚有时赔,就在这赚赚赔赔里,朗华学会了如何打听消息,捉摸行市。
我对他的买卖不了解,也无兴趣,终归觉得不是个正途。可如今的世道,小老百姓怎样才算走正途,我也答不上来。
民国二十二年,成渝公路正式通车,朗华来往于两地,要么去四川进货,要么去抛货。初秋,他生日,十八岁,我和琰琰、秋意约好给他过寿。
一放学,我立刻去买寿桃包、芝麻圆子、面、调料、红鸡蛋,做好准备,等寿星回家,给他惊喜。
谁知一直等到晚上□□点,朗华依旧不见人影。
琰琰说:“他可能在成都还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