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它的主要“食物”是辐射波。
就像谢松原之前发现的,污染源的性质十分接近黑体。它可以吸收任何波长的电磁波,通过某种人类目前还无法参透的物理和化学变化的混合机制,将这种能量转化为自身需要的物质,储存在自己体内。
那种物质化的能量对它来说就等同于冬眠动物体内的脂肪,可以维持很久很久的机体运转,远远超过一个冬天的时间,所以污染源也根本不需要长嘴。
那么,他们是否能用某种方法计算出污染源内部的具体能量大小?
答案是肯定的。
吴祺瑞接过谢松原的话题,似笑非笑地讲了起来。
“很巧的是,我的手下里有一些物理和化学学家。我让他们想办法,组装出来一种基于光电效应、由太阳能电池改造而成的伽马伏特电池。
“简单来说,就是把污染源切出薄薄一片,把它放进两层半导体中间,污染源释放出的γ射线里的高能光子会打中半导体,激发出物体里面的电子,从而产生电流,把辐射能转化为电能。因为γ射线能量太强,这种电池转换率不高,只有6左右。但即使如此,它释放出来的电能依旧相当庞大。”
吴祺瑞顿了顿,居然哂了一下:“我只往电池里放了005克的污染源切片,这么一丁点儿的、甚至肉眼都很难看见的污染源细胞,最后居然产出了整整75000度电。你自己算算吧。”
对方话音落下,谢松原的思绪立刻开动起来。
75000度电,也就是75000千瓦时,根据1千瓦时=3600000焦耳,换算过来是27千亿焦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