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里有棵大树,沈长林垫了团干草坐在树下,手里拿着一截枯木枝,跟着老童生教学进度在泥地上写画。
听了一早上,大致了解了老童生的教学方法,一共分三节。
第一节 可以理解为后世的早读,老童生念一段《千字文》,全文千字,他大概念读四分之一,念读的速度较慢,大概需要五分钟,接着他念一句,学生们跟着念一句,如此重复三遍,两刻钟就过去了,接着叫学生们齐声诵读,卡壳的时候他会提醒,如此两遍,又两刻钟过去,接下来叫学生自由背诵,期间他会巡视课堂,抽查背诵情况,早上来拜师时,就碰上早读课。
早读课结束是识字课,学些简单的天地人、你我他,这堂课也是一时辰左右,今天一共教了六个生字,老童生先让学生们将字抄在纸上,接着一个个从笔画读音释意教起,最后半个时辰则比较杂,老童生摇头晃脑坐在教案后面,和学生们说故事,今日讲的是孔融让梨,沈长林总结了一下,大概可以叫历史课或者思想品德课。
蹭听了一上午,沈长林对古时乡村的私塾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
首先他们并非满口之乎者也,有一定的实用性,另外课程安排相对后世来说并不合理,学生从辰时初到午时中完全没有休息时间,且不分年纪和学习进度,比如沈玉寿一字不识,就要和大家一起背诵《千字文》,拿笔学写字。
但放在古代,这一切又很合理,条件如此,因此能在读书上崭露头角的,无一不是极自律聪慧的学子。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下了学,钱氏很兴奋的让沈玉寿背书来听,沈玉寿只记得《千字文》的前六句,背完就卡壳了,然后涨红着脸羞愧的低下头,他不仅背不下来今日老师教的书,那些字也一个没记住,只记得小孩给大家让梨的故事了。
好丢人啊。
沈长林敏锐的察觉到了沈玉寿的不高兴,扯了扯他的手,沈玉寿一低头,就见新弟弟冲他比了个大拇指,还露出甜甜的微笑。
钱氏也赶紧说:“不错,你第一天上课就能学得这么多,真聪明。”
接下来的几日,沈长林兢兢业业的做着沈玉寿的跟屁虫,沈玉寿去大岩村上课,他总是形影不离,沈玉寿进学堂,他就坐树下,但过了两日后,老童生的儿媳会赶他走,不准他偷师。
沈长林不吵不闹,对老童生的家人客气腼腆的笑笑,接着跑到篱笆院墙外的草堆里蹲着,那里离教学的厢房有三四丈的距离,虽然听的没院里清楚,但是老童生教课时嗓门大,勉强也能听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