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宛欣然收下。
乾隆奇道:“还以为只有皇额娘喜欢砍价,你倒是颇得她老人家真传。”
郁宛轩了轩眉毛,“臣妾这叫持家有道,谁都像您一样银子流水似地往外撒,那家业早就败光了。”
乾隆拧了拧她的脸,“朕的好宛儿,你以后可得发大财呀。”
郁宛得意地扬起下巴,“借您吉言。”
她生来是个俗人,也喜欢这些俗物,谁要是视金钱如粪土,她才觉得那人是傻瓜——富婆的快乐,这些自命清高之人是永远不会懂的。
许是秉着来都来了的原则,乾隆之后又带她去看了不老河,河水不似郁宛想象中清澈,有些泥沙淤积,不过里头捕捞起的鲜鱼却很肥美,肉多刺少,难怪常言道水至清则无鱼,这种地方才是鱼儿们最爱的场所呢。
乾隆又即兴创作了一首荆山桥歌,里头“水过沙停半淤淀,微山遂壅趋壑方”两句正是形容不老河的,郁宛听罢倒也不能说不好,只是相当平实,可见乾隆爷不去刻意恶搞的时候这便是他的真实功力,若留下的都是那种诗,后人也不会过分诽谤,可偏偏乾隆爷总想别出心裁,难怪脱颖而出的都是些“一片两片三四片”呢。
第144章 探亲
御驾继续往北, 行至济宁,乾隆又陆续带郁宛拜谒了孟子庙、孔子庙与孔林。
郁宛对这种圣人故地且学术氛围浓厚的地方向来怀抱崇敬的心情,可当乾隆欣欣然对她讲述圣人族裔的传承与兴旺时, 郁宛却不禁想起那个流传颇广的说法——孔家自诩世系严谨,可后世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 发现相当一部分孔姓家族的基因序列与蒙古人重合, 比例还不低,有说是后来通婚的结果, 也有说是元朝兴旺时, 当时的衍圣公拒绝接受忽必烈册封, 忽必烈便故意册封一蒙古人改姓孔,以此报复, 后世也稀里糊涂延续了下来。
郁宛对乾隆道:“万岁爷,说不定我也是孔家族裔呢。”
乾隆睨着她, “朕还是真龙天子呢, 谁比谁高贵?”
郁宛:……
这也要比,真小心眼。
不过她对网络新闻一向是五分相信五分怀疑,虽然骨子里有点想沾光,倒也不至于硬蹭孔圣人的热度。
郁宛缩了缩颈子,“万岁爷,咱们快回去吧,这地方怪阴森的。”
孔林名头再怎么好听,但归根结底是片家族墓地, 一想到足底下不知有多少亡魂, 郁宛便觉头皮发麻——尤其她方才心里还对衍圣公一通编排, 但愿孔家的老祖宗别责怪她口无遮拦就好。
乾隆则是很虔诚地上了三炷香, 之后才带郁宛出去, 又嘲笑她胆小,“先前秋狝的时候还天不怕地不怕,怎么碰见怪力乱神就跟失了魂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