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页

也许,自己无心中救下了这个“军火走私商”,已经悄悄改变了历史。

第88章 用心险恶(下)

转脸看着对方那明显贵族化的服饰。高翼摇了摇头,挥去了杂念,问:“你叫什么名字?”

“黄朝宗,字希圣!”

“‘沔彼流水,朝宗于海(《诗经·小雅·沔水》)’,你起名字时就已经想到了后半生将漂泊海上,还是临出海前才改换的名字?”

在这时代,三个字的名字还沿袭汉俗,被认为是贱名。只有地位低下,或者胡人汉化才起这样的名字,‘黄朝宗’这样的名字,显然不适合对方贵族的服饰。

黄朝宗一挺胸膛,答:“昨日之日譬如死,今日之日譬如生,我现在,就叫黄朝宗。”

“好吧”,高翼揽上了黄朝宗:“到我的舱里来,给我说说周子隐。你刚才说没学全师公的全部武技,周子隐还有什么本事?”

在汉代以前,陶器在中国才是主流。大致在三国、西晋时,瓷器渐渐成熟起来。确定瓷器成为社会主流的依据就是周处墓藏,在周处墓中发现40多件青瓷(同时代的其他人墓藏中,没有发现类似现象),其中的熏炉非常精巧,它们的胎和釉,经过分析,已同南宋官窑瓷器的化学成分接近。但这种青瓷技艺随后又出现了断代,它莫名其妙地消失在历史中,直到宋代,它又出现了。

青瓷胎质灰白细密,釉呈青色或缥色(淡青),有的杂有深浅不一的绿或微黄,故曰青瓷。东晋以后的器物上往往加有酱色釉彩斑,到了宋代,它又呈现出釉青色,这就是著名的“雨过天晴”色。

“啊,你说你的先师公曾指点过瓷器的烧制”,舱室内,高翼惊悚地追问着黄朝宗:“你确信!?”

黄朝宗尴尬地一笑,回答:“先师公与商贾来往,这毕竟不是什么雅事,我怎会拿这个来炫耀呢?我不过是借此说明先师公学究天人,无所不知也……你要不信,我同伴中还有一人,那是昌南赵慨的次孙赵玉,赵慨昔日曾受过先师公指点,在下这次出海,他遣赵玉协助我海外立足……”

鄙视商人,这在农耕文明的中国不算什么,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商人在国人嘴里还和“二道贩子”、“投机倒把”挂在一起。在晋代这种风气更加明显,因为商人交易时处处讲究公平,而农奴制下的中央集权最见不得人讲公平,所以历代政府都对商人极其压制。所以在黄朝宗眼里,周处与商人交往的行为并不光彩。

但他哪里知道,瓷器就是cha(景德镇古称昌南,英文“cha”是由昌南转译而来)。中国的国名由周处开始得以确定,这是对我中华民族莫大的贡献。

原来,周处在不经意之间,也创造了历史。

不过,赵玉毕竟是赵慨的亲骨肉,恰好赵慨听说黄朝宗准备出海求生,便出于报答的目的将赵玉支给黄朝宗,以便他的队伍将来到了海外,能有一技之长可以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