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人就到齐了,秦以安果然是唯一一个主动坐到前排的学生,姚校长过来的时候看到前排还有很多位置空着,笑着要求几个他熟悉的学生坐到前排。

提案被选中的几个学生,一个个站起来讲述自己的提案。会议室里并没有电脑和投影,只有一只音色很杂的话筒——幸好现在中小学生中间,还不流行凡事都要搞个ppt之类,大家都是简明扼要,陈述自己的提案内容,有人甚至直接照着提案读。

有个初三的高个子男生提出,希望学校周末开放教室,给不能回家的住校生或者家里缺乏学习氛围的同学自习。校领导和家长对此都很感兴趣,问他是不是同学们的普遍反应。男生举了几个例子,证明该举措的必要性,大家都很支持,这个提案自然很快通过了。

有个初二的女生提出要在教学楼楼梯的空白处,建立校园文化墙,每周一个主题,请各个班级轮流协助制作,引导建立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一个声音很宏厚的男生主要负责广播站,建议规范广播站的时间和内容,建立固定的特色栏目,增强广播站影响力……

秦以安发现,大家的提案都很好,只是关注范围比较狭窄,大多集中在学习和校园文化建设上,这些当然都很重要。但是如果真正采访普通同学,为他最希望学校改进的地方是什么?

答案很可能是食堂的饭菜,教室的桌椅,操场的设施,厕所的环境等等,而这些总会被大家有意无意的略过了。可能这群成长在这种环境下的中学生,从小就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

终于轮到秦以安。她站起来,接过话筒,迈步走到前排,就站在姚校长和侯副校长中间。

这又是她做出的改变,其他同学都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讲的。但是秦以安感觉,站在前排,去往中心位置,能引起大家的关注,把注意力更多的投射在你身上。这点在演讲中非常重要,开始讲话之前,就要把观众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秦以安继承了母亲舒朗大气的音色,也因为从小跟母亲混迹电视台,对于公开讲话比较熟悉,一般都不会怯场。即便后来感觉自己还挺社恐的,但这种社恐是面对未知的社交环境,如果是既定规则的讲话,能够预见接下来要发生的事,她往往就能够应对自如。

拿起话筒,秦以安定下心神,根据自己列出的大纲,简短的叙述了自己要设立“应急卫生巾互助箱”的原因、意义和做法,着重强调其“互助性”,不需要学校投入太多人力物力,就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侃侃而谈三分钟,等她讲完最后一句,放下话筒,全场鸦雀无声,半天都没人提出问题。

秦以安笑着说:“我讲完了,大家对此怎么看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旁边的侯副校长重重地咳了一声,“你有没有考虑过预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