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楚河英梅给两个孩子的好相貌,尤其是楚姜,往人群之中一站,就能感觉到如清风朗月般的少年气。
在良好的形体基础上,叠上谦逊、守礼和善于倾听的特征,很容易取得别人的好感。
楚姜知道自己的优势,并很擅长把握,跟着志愿者去体验区的时候,很快就和对方聊了起来。
他对非遗项目的了解还不算太多,有个热心的领路人再好不过。
而且,楚姜的运气还挺不错的,虽然没有在文化馆遇到主题展负责人或者工艺美术大师,但和他聊起来的这个志愿者就是跟着导师来帮忙的研究生,学的就和传统文化保护相关。
因为现在正好遇到大展期间,还有一些交流团来参观,对志愿者的知识深度要求比较高,所以有些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就被抓来当志愿者。
楚姜总能在恰当的时间给予反馈,是很好的倾诉对象,所以志愿者累了大半天,也愿意放松一会儿,和他聊聊。
就当夹杂志愿者一些吐槽的科普时间好了。
当然,交流就像是来回抛球,如果不能有来有回,就很容易草草收尾。
楚姜只是不知道正式纳入非遗项目的技艺有什么要求,但他作为本省人,生活在传统工艺传承比较密集的村、县,甚至有些技艺自己也会一些。
志愿者惊讶三分钟,然后更感兴趣了,甚至还主动加了楚姜的联系方式。
因为楚姜让他想到,以前跟着导师去村落或古镇调研的时候,那些自己很惊叹并真的很难学的技艺,被当地孩子玩一样的上手,这属于环境熏陶出来的天赋。
毕竟很多非遗项目,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传承的谋生技能,被代代相传下来,有些甚至需要从孩童时期就开始培养,学不会是真的会被训斥或惩罚,关乎以后的饭碗问题,和兴趣班完全是两种概念。
就拿楚姜会酿酒来说,他是小时候跟在楚河身后学的,五岁就能跟着制作酒曲,只不过没有谁觉得这也算个学到的技艺,反而觉得很寻常,这些东西本就是长辈教孩子,这么一代代教下来的。
志愿者是典型的理论派,他的动手能力是真的不行,虽然有一腔也想上手的热情,但奈何脑子会了双手不配合,现在看到双手仿佛格外听话的楚姜,特别想让他这也试试,那也试试。
楚姜当然配合,能被选到市展的非遗项目,其实已经涵盖了很多地区的传承文化,他也只是见识过很少一部分,大多数依旧很稀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