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盘柿子

17.1.

宁离侧头望去,正见得个手持锡杖的僧人,穿着件半旧的僧衣,不知何时来到了廊外。

画卷以一枝杏花起,想必那日定是春日明媚时光,杏花吹满头。

想来这应当是原本就在建初寺里的僧人,听到他与杨青鲤说话才来到了这一边。

“大师。”宁离十分好奇的问道,“那这位可是当日辩论佛法的僧人。”

那僧人说:“是。”

宁离又道:“他的佛法当真那样高深吗?”

那僧人顿时笑了起来。

西蕃王子婆犀笼佛法精纯,接连击败了建初寺的九位高僧,据传连当时方丈的真传弟子五惭都败下了阵来,志得意满之际,最后却功亏一篑。

那僧人说:“不在于高深,而在于心明。”

宁离听不懂这些,他对佛法没有研究的,从前也不怎么读过。

但这故事杨青鲤已经听过,感叹道:“应当是很厉害的吧。不知道那位大师如今还在建初寺吗?”

那僧人摇了摇头,叹道:“已然故去多年了。”

“啊呀……”

听闻这种惊艳的人物已经逝去,总是叫人伤感的。

杨青鲤见着宁离怔忪神情,忍不住问道:“阿离,你怎么了?”

宁离说,“……我觉得仿佛有一些难过。”

僧人笑笑说:“不过是早登极乐。”

他唱了一声佛号,目光甚是平和。杨青鲤察觉到一些不同寻常,于是有礼的问道:“敢问大师如何称呼?”

“……贫僧五惭。”

宁离还不觉得如何,杨青鲤已经是惊了,“原来是五惭大师!”

见到宁离那懵懵懂懂的样子,他真是生气的直跺脚,这还没反应过来吗?

这位当年也参加过佛会的。

只是这般德高望重的大师,怎么打扮的却如流浪归来的落拓僧人。

正这时,又听闻脚步声,风风火火。

人未至,声先到:“师兄回来了。”

廊外又有一僧人迎来,刚见着五惭时面上带笑,可落到身边人身上,登时便是一惊:“归猗师弟!”

宁离与他四目相对,见是个脸目圆阔的和尚,十分陌生。

他摇头道:“大师可是认错了人?”

这僧人一顿,面上苦笑,连连摇头:“惭愧惭愧,当真是认错了人。”

五惭便笑到:“这是贫僧的师弟,五愧。”

这名字落下,顿时间,宁离与杨青鲤都有一些忍俊不禁。实在是……这两位僧人,竟然一者名“惭”,一者名“愧”。连着先前告罪的话语,饶有趣味。

两人将壁上的画卷看罢,五惭五愧召唤了知客僧来,言道将两人领去禅房,用一些茶点素斋。

腊日天光好,悄悄的拉长少年人身形,待得那影子终于走远,五愧遥遥的望着,叹了一口气:“师兄,那边是宁家的小郎君吗?”

五惭颔首。

“太像了。”五愧喃喃道,“可真是太像了。”

.

禅房远离大殿,原来在后面院中。离了熙熙攘攘的人流,甚是悄悄。

知客僧将两人带去,奉上些素斋并点心的。

杨青鲤点点头,评价道:“和封崇寺中的各有千秋。”

清淡有清淡的滋味,浓郁有浓郁的滋味,建初寺的素斋,显然走的是与封崇寺截然不同的另一道路。平日里要预订才吃得上,大抵是沾了五惭、五愧两位大师的光,竟然也十分齐全的上了来。

但见那桌案上,奉了素火腿、扒素鸡、素燕窝,除了这等形荤实素的斋菜之外,还有罗汉斋、象牙雪笋、八宝素烩等一类。

杨青鲤尝了尝,说:“美则美矣,却缺点滋味。”

宁离看他:“你难道要打两壶酒来?”

杨青鲤道:“非也,非也。佛门清静地,我哪里敢喝酒?你看那院子里的柿子生的多好,我想摘两个来尝尝。”

庭中树叶霜结,枝上挂着磨盘柿子,红红火火,恰如灯笼。

宁离说:“那你自己去摘了就是了。”

正此时,知客僧又过来,挎着一只竹篮,那篮子里一个个圆盘盘,红通通,正是冬日佳果。

宁离笑起来:“你看,这可不瞌睡遇上了枕头。”

知客僧挠头,浑然不知他俩在说什么。

杨青鲤连忙道了一声谢。

知客僧合十告退。只说自己边在外候着,若是有事,传唤一声就好。便见到他匆匆的去了,仿佛又去了另一边的禅房。

杨青鲤见他去了,叹道:“看来,今日来这的香客可真不少呢。”

.

杨青鲤大快朵颐,吃了素斋,最后又喝了半月沉江。酒足饭饱,自然打了个呵欠。

宁离说:“你困了吗?”

杨青鲤说:“我今日可是一天没亮就来寻你了,的确有点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