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办法在开头结尾让批卷老师看到值得继续看的地方,那就拿不到一个漂亮的分数。
开头结尾偏了题的,给个低分;开头点题后越写越偏,又在结尾拉回来的,给个及格;开头结尾中规中矩,不出彩却也不偏题,那就给个中庸的均分。
高考就是这么一件残酷的事情。
为了让一中的学生适应高考的改分、让一中的老师适应高考阅卷的速度,一中语文组的作文,也是按照高考阅卷的要求批改的。
李海琼瞥了眼桌面上的时间,犹豫了两秒,还是跳过了倒数第二份试卷,继续往前赶。
好在接下来的二十几份作文都写出了这个考场的考生应有的水准。
写满了的给个“32”;没写满的给个“28”。一个字都没写的,爽快给个零分;只写了几行的,“10分”以下。
李海琼数字键按得噼里啪啦响,一会儿工夫就改完了。
只剩下最后两篇。
他起身给自己倒了杯茶。一边端着茶杯,小口地呷,一边重新点开那两份考卷。
写“共享单车”的那篇,中规中矩挑不出错。没什么出彩的地方,也没选新颖的话题。但胜在逻辑还算清醒,能够自圆其说。
李海琼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给了个“53”。
***
作文满分70分,48-53算是中间段。
一个年级里,打底有三分之二的人,作文分数在这个区间段。
李海琼自认为自己这个分数没给错。他刷新了下页面,看着变成“53.5”的红色数字,心里松了一口气。
组长比他多给了一分。
分差在六分以内,不用被拉去讨论。
李海琼抿了口茶,鼠标一点,向前翻了一页。
看着屏幕上的文字,眉间的惬意又凝住了。
这次考试的题目围绕着“车”。
有将近四分之三的学生选择了记叙文,有写修车匠的故事的,讴歌诚信善良赞美大国工匠;也有写身边的“车”的,写亲情写友情写师生情。
剩下的四分之一写了议论文。有像刚刚那个考生一样,写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给人启迪的;也有写车的演变,从车的历史进程里感悟到哲理的。
但像这篇,以车为例,分析全球价值链下中国企业应有的取舍和转变的,他还是第一次见。
如果这篇作文文笔稚嫩点,能引经据典,从私家车的制造链里体悟到一些简单道理,那就简单了:50分基本分,字写得挺好看的,大气,卷面整洁,没多少涂改,给个“52”。
可这篇作文偏偏写得工气十足。一点人文气息都没有,“中等收入陷阱”这种词都冒出来了,一点不像篇高考作文,反倒像是篇从哪本财经杂志里抄来的专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