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上的松动是表现在方方面面的,比如说上个月很多书籍解.禁了!
绝大多数书籍在这些年的待遇都不太好,之前就是想买书来读也没处买!现在不同了,居然光明正大地摆进了大书店的书架,去买的人也不必找单位或相关机构开证明。
消息刚刚传出来,首都各大书店立刻大排长龙...也就是这个时候大家才恍惚间惊觉——原来身边有这么多的爱书人!
毛思嘉当时也想去排队买书,但她是有工作的人,休息日又难得,实在无法什么都不管地去排队买书。就干脆等了等,等到这一阵风潮过去,再来买书...反正书店在这里也不会跑掉。
至于说书会不会脱销卖完?
这里可是首都!政治文化中心!几十年后能在一线城市买到的东西,基本上在别的地方也能买到。但在物资有限的年代,除开保持基本生活需求的物资,很多其他物资都是优先保首都的!
这也不是这个时代或者这个国家的独创,首都都有这样的待遇。
毛思嘉是很喜欢读书的,一方面是真的爱好,另一方面也是这个时代精神娱乐有限。相比之下,读书是最容易得到,成本相对低廉,同时也让毛思嘉没什么可挑剔的。毕竟看电视、看电影什么的,这和几十年后的差别可有点儿大。
毛思嘉是等了一个月才过来买书的,找的是市中心附近一家离家近的新华书店门店。没有出乎意料的是,这个时候大排长龙的景况虽然没有了,书店里的人还是挺多的。
这几年明面上小说、科普读物等任何一种书籍都没怎么出现在明面上,事实却不是这样,至少小说这一类读物在年轻人中间是传疯了!
大家买不到书,流传的就是借来的旧书。这些旧书的来源很杂,有的是之前就保有的,有的则是从一些单位、读书馆私下流通出来,流通的渠道则是千奇百怪。
年轻人看小说常常是看入了魔了,不一定明白那些名著中倾注的作者心血——时代的浪潮、个人与命运的抗争、阶级的局限、背叛与妥协、爱情与绝望...他们就是沉浸于情节之中,囫囵吞枣地看过一部书。
在作者构筑的世界里,读者总是忍不住陷进去。
现在能够光明正大买书看了,这些年轻人恐怕是举双手赞成的——看看书店里的顾客,既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系着红领巾的小学生,但占比最多的还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男女都有!
有些人是来找自己没看过的小说,有些人则是寻找看过一半就没了下文的小说。毕竟当初借书的时候没有可挑拣的余地,往往是借到什么就只能看什么。一套书数册只看到了一两册算是好的了,最麻烦的是那种被撕开的半册书!
连小说叫什么都不知道,事后想要去找没看过的部分都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