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科举出身的文臣很是不忿,认定了戴梓从才学上必然和他们相差甚远, 出口嘲讽却是被视戴梓为军中天人的将领们对骂,在朝堂上闹腾不休。却是几乎没有人发现,康熙真正的含义。

唯独几名察觉到的朝臣在这乱糟糟的朝堂之上, 也只是沉默的交换了一个目光,将心中的疑问按捺在深处。

一连几日,在朝会上, 没有任何的结果。

朝会结束, 也没有任何大臣的奏折上提到这件事。

康熙坐在东暖阁中第一次有了后悔的冲动——既然自己是皇帝, 是不是应该直接下令才更好?

清朝科举制度和明朝一致, 沿用八股取士。八股文的问题很多,第一以四书五经取题,严格要求符合题意,绝对不允许擅自添加自己的想法。第二要求四副对子平仄对仗, 绝对不能出现任何亵渎圣人的内容。

条条框框的八股文延绵数百年之久, 题目到了最后也都是殊途同归, 年年都有教书先生和所谓的‘猜题人’猜中题目。若是猜中的学子, 自然可以用往昔精心准备好的文章,考上的几率自然也要大上许多。

更何况,不少学子文采不错,但偏偏对这要求死板的八股文是束手无策。从明朝采用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内容以来,不少在单一方面独有才华的士子很难通过科举入仕,只能为官员充作幕僚,极少数才能引荐为官。

经年累月的时间下来,学子们早就已经习惯以八股文论学的习惯,康熙担心若是直接下令在科举中更改或者撤销八股文,只怕众口不调,天下大乱。

他寻思着到底是直接撤销八股文在科举考试中的应用——还有由部分地区开始试行,直到众人接受之后,才能转而施行到整个大清中?

想得越多,康熙越是皱紧了眉头——改革是蓄势待发,势必将要进行的——现在的问题是从哪里,从谁开始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