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氏听说女儿平安生产,心里很高兴,忙拎着刘悦蓁叨叨,“你赶紧收拾一车东西发往西北,别整日出去瞎溜达。”
刘悦蓁虽然高兴,还是忍不住顶嘴,“娘,我怎么能是出去瞎溜达。这满京城的太太奶奶们,谁不出门逛呢,我就是去帮孩子们找些出路 。”
魏氏哼了一声,“你就死犟着吧。”
刘悦蓁摆摆手就出门了,约上陆铭一起,给几个年龄大的男孩子们找些出路。
夏去秋来,等这一年的秋收过完了,郑颂贤的沟渠计划实施一小半了。
为了把沟渠顺利挖下去,一向清高的郑大人四处化缘。除了边巡抚和刘悦薇给的钱,城里的富人们都被他盯上了。
但他也不能随意问人家要钱,只能想想办法。比如办文会,他是知府大人,又是状元出身,他要办文会,镐京的文人墨客自然都想来参加,连那些肚子里没多少文化的富豪们也想来沾一沾文气。
他每个月办一次,发的帖子数量有限。来之前和大家说好,一是募捐,二还是募捐。第一个是收茶水费,第二个就是众人作的好词好句和书画,卖出去的钱筹集起来,留着挖沟渠。
除了文会,还以镐京府的名义募捐。
这样弄了几个月,筹集的钱渐渐也够支撑,但京城里开始有人非议,说镐京知府大肆敛财。
御史们闻风而奏,参镐京知府不顾官员体面,不择手段四处敛财。
郑颂贤身后连着城王和五皇子,若是能趁机让他站个队,倒是不错。
顿时,参郑颂贤的人越来越多,有正儿八经的御史,有周家人,有孙家人,甚至有些人身后若有若无还连着太子和太子妃娘家。
五皇子有些着急,跑去找刘文谦,“五叔,我们要怎么替怀瑜辩解?”
刘文谦摇头,“我们越帮越忙,还是让他自己想办法吧。”
皇帝刚开始留中不发,参的人多了,他也有些拦不住,让郑颂贤自辩。
郑颂贤收到皇帝自辩的命令后,一个人思索了两三天,一个字没写,只送上去一个账本。
账本上密密麻麻记录者从他到镐京第一天开始,他自己所有的俸禄花销明细和他这两年募捐的所有财务明细。
除此之外,连刘悦薇自己陆陆续续填进去的近十万两银子都写了上去。
账本上除了郑颂贤自己的签名,还有镐京所有属官的签名,另外加上边巡抚和韩总督的印信。
账本送走了,郑颂贤继续做自己的事情。今年除了沟渠,那些老农们总算没有白费知府大人每天管的一日三餐好饭,配合着新挖的沟渠,许多地方一亩地总算能多收几斤粮食了 。
虽然不知道是沟渠的作用,还是那些老农的作用,郑颂贤总算觉得自己没有白折腾,更没有浪费娘子填进去的那么多银子。
庄稼收成涨了,郑颂贤自然也不能锦衣夜行,又写了另外一道折子,把镐京人口增加和亩产提升的事情一并写了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