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五章想护子的马夫人(十三)

更不要说,如今士族之风盛行,重门第,讲阀阅。祝、马两家都是由北方迁来的体面人家。

随意悔婚,祝英台一辈子都会被诟病。

正因为祝老爷疼爱女儿,站在一个过来人的立场上才始终不松口允婚,只可惜祝老爷错估了英台性情中的那份死不回头。

英台的一往无前至死不悔没有错。

而祝老爷思虑再三考虑以后也没错。

也不知绕来绕去,英台和梁山伯能不能绕出曾经的悲剧。

梁山伯若无强健体魄,若无自保之力,恐怕依旧难以抱得美人归。

如果他站在家人的立场上,恐怕也不同意英台嫁给家徒四壁,性子又不懂变通的梁山伯。

思来想去,马文才还是决定尽一下绵薄之力,写信给玉无瑕,让其帮扶着梁山伯。

再不济,也不能缺衣少食,难以温饱。

做这些事情,马文才并没有瞒着笙歌。

没有可以显摆,亦没有刻意邀功,他两世为人,自该有两世为人的心胸和气量。

抛却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纠葛,他与梁山伯亦有三年同窗情,也曾深夜挑灯讨论学问,也曾春日秋夜畅谈理想。

若无祝英台,也许他也不会那般针对梁山伯,终究是他着相了,失了士族该有的气度。

对于马文才对梁山伯的接济,笙歌不置可否。

她总觉得马文才的越发像顿悟要超脱凡尘的得道高人了。

唉,孩子,花花世界真的不值得你留恋吗?

……

……

在皇家道观扎根的笙歌褪去了锦衣华服珠钗首饰,穿上了仙气飘飘的道观服饰,倒真真有几分返老还童,永葆青春的感觉。

于笙歌而言,道观生活三点一线。

讲经,炼丹,养儿子。

毕竟她是亲自听过太上老君和金蝉子讲学的人,所以有些东西哪怕她一字不改搬过来,都会被奉为至理名言。

唉,今天又是真大佬装神棍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