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军机大臣纷纷点头!这个道理显而易见,根本不用多想。

“要想让我大宋少年强于外族,最好的办法就是兴办教育!不过朕以为以前的教育有很大缺陷,现在兴办教育再也不能和以前一样了!”赵谌道。

“不能和以前一样?”李纲奇怪的道。

“以前读书人读书是为了什么?”赵谌反问道。

“这……自然是增长学问。”李纲道。

赵谌轻轻摇了摇头,道:“不是这样的!孔圣人曾经说过‘学而优则仕’,读书不过是为了当官而已!十年寒窗,弄到最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无非是希望能够中举做官而已,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

“陛下,读书人也是希望为朝廷效力。”李纲想要反驳,但是却无从反驳起,当下只能道。

古代确实是有一些人为了做学问而读书,不过绝大多数人都是为了当官而读书!像是范进中举那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一旦能够中举,立刻便可以飞黄腾达,身份地位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正是有这样的巨大诱惑,无数寒门子弟渴望鱼跃龙门,终日学习不休,从来不管家中之事。

“朕想要兴办教育,让天下孩童、少年都可以读书学习,不过却不希望天下的孩童都去当官!若是人人都去当官,那谁去种田,谁去经商?”赵谌道。

李纲、王庶等人都点了点头。

“读书不仅仅是为了中举当官,更是为了帮助这些孩童、少年,等到他们长大之后,可以将书中的知识用到实际之中!因此学堂里面就不应该只讲儒学,还要讲其他的一些知识,比如农学,比如算学,又或者其他一些经世之道,朕将之命名为‘实学’!今后学堂之中儒学和实学并举!”赵谌道。

赵谌说完,下面的大臣们一片哗然。

第575章 教育科举(二)

“陛下,学堂里面学习儒学即可!至于陛下所说的实学,可以让他们跟着自己的父兄学习!”李纲想了想,开口道。

“一则他们父兄所懂得的颇为有限,我们把全国的实学经验都集合起来,提取其中的精华,岂不胜过他们的父兄?二则,学习实学可以增长见识、明白事理,即便是将来不从事这些实学,也应该知道一些。”赵谌道。

“陛下,老臣仍旧觉得不妥。”李纲皱了皱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