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两人哄睡后,谢奉盈就回了正殿,养孩不易,以前真是难为皇后了!
“郑立,你去慎刑司,找秦中郎,让他派人到宫外,多讲几个母‘慈’子‘孝’的故事,最好激起百姓和书生的谈论,要是能有口舌之争最好。”
谢奉盈翻着书,他可不是站着挨骂的人,谣言的作用,前世他比谁都清楚。
从一开始的被谣言所迫,到后来自己让人造谣,掌握百姓口舌,况家那些人还真教了他一些东西。
一旦他的话流传到民间,并且朝廷放松对“孝”的要求,说不定他能提前见到邵卿他们了。
承国嘉元年间的君臣,君王是对母不孝,首辅是不认生父的不孝子,次辅是不听父母言、被赶出家门的逆子,阁臣是对弟妹不悌的长兄,还有不喜宗族的尚书、无视生母的侍郎……
以后承国的名声应该不会好到哪里去!
邵卿就是那个次辅,后来的首辅。
被父母赶出家门,因为不孝的名声差点剥夺功名,虽然最后因为知府惜才的原因,功名得以保留,但也因此,无法参与恩科。
直到两年后,谢奉盈不“孝”之名传遍承国,陛下都是个不“孝”的人,那些考官自然不能因为不“孝”禁止学子参加科举。
自那之后,承国对于不孝的定义严格了很多,父母说子女不孝,必须拿出确切证据,然后由官府判定,其它口头上的官府一概不认,自然无法影响到他们的功名。
现在嘛,这个情况应该会提早,借这件事也可以让乡绅、学子、百姓来辨别何为孝。
承国三日一朝会,后期被谢奉盈改为每日朝会了,这一世谢奉盈不打算改了,他觉得要对自己和诸卿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