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锦年并没注意到季鸿在打量他,他敲敲桌子对姜饼人道:“姜小少爷也知道,我们面馆还有个别家没有的本事——便是能做药膳。春风得意楼若是按我说的合作,就还能从我这里学些四季药膳食谱,打个养生牌子,想来也很是受富家老爷小姐们的喜爱罢?”
若是这事儿成了,也算是试水药膳商业化的前景如何,若是春风得意楼这样大的招牌,都撑不住一个药膳,那他倒是得仔细琢磨琢磨这事的可行度了。
这话说得姜秉仁更动心了一些,他踌躇道:“这药膳……不会吃死人罢?”
余锦年说:“我自然还会教你们一些简单辨认食客体质的办法,届时你们根据食客体质,向他们推荐适合的药膳即可,况且我教你们的仅是一些性质平常的药膳菜肴,便是食不对证,也不会如何的。”
姜秉仁犹犹豫豫。
余锦年喝了口茶,斜乜他一眼道:“莫非……是姜小少爷说话不顶事?”
此话是踩着姜饼人兄的痛脚了,他最是受不住激将法,当场拍桌子道:“谁说的!我的话在春风得意楼不顶事,还有谁的顶事?!”
“哦。”余锦年点点头,试探道,“那合同……?”
三句两句的就将姜饼人哄得签了张纸儿。
余锦年挥着手绢送他出门的时候,那姜少爷手里握着个余锦年友情送他的鹅肝夹馍,冒着瑟瑟寒风,还颇是一愣一愣的,仿佛是还没明白过来发生了什么。
季鸿轻笑一声,道:“莫笑得若奸计得逞了似的。”
余锦年歪倒在柜上,哼道:“我哪有奸计?你算算,可是我亏了!”
“是是是,你亏了。”季鸿摇头。
*
余锦年跑去春风得意楼,教会了他们的点心师傅如何做姜饼人,并改良了配方,还着重讲了烤制的火候,春风得意楼里有专门用来烤制酥点心的大炉,这些小饼干是一炉一炉地往外出,效率比他们用热锅干烙不知高了多少倍!
试验了两日口味,他又教着点心大师傅在姜饼人里加些杏仁片、核桃片、葡萄干之类的小物,使得饼干口味愈加香甜丰富,比当日一碗面馆里卖得还要更美味一些。
姜秉仁起初还怕余锦年耍花招,不肯将真菜谱教给他们,故而时时刻刻在后厨里盯着,直到他亲自尝过改良版的小人炙、金铃炙,简直赞不绝口,也登时对余锦年有所改观,对他的信任也多了一些。
而且春风得意楼财力丰厚,不仅着人打造了各色铜制小模具,还应余锦年的要求,专门做了个圆圆的小拇指大的小烙铁棒,上头印章似的刻了个圆咕隆咚的碗的形状,代表着“一碗面馆”,并在每块小人炙的背面都烙上个印花。
姜饼人自然也不甘示弱,又着人同样刻了个春字,代表自家,挨着一碗面馆那个碗印上去。
这样每块小饼干背后,都有着两枚印迹,既能防伪,又是广告。
又三日后,春风得意楼开张,来来往往众食客都见着他们墙上多了块写着“各色配茶炙饼”的菜牌,有人点了一盘尝尝,果不其然与前些日子一碗面馆做的味道一模一样,且还多了不同的口味、形状和颜色,甚至还能用细绳串起来,拎在街上边走边吃。
姜家长辈起先很是不满,认为姜秉仁初接手酒楼的生意,就做出这样的决定,且对方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面馆,委实是不靠谱,后来见这些炙饼卖的如此红火,也便不好再说什么。
好容易消停了的金铃炙热潮,一时间又在信安县风靡起来。
只是谁也没想到,由此开始,那个余锦年突发奇想搞出来的“小碗”印章,竟在日后成了象征着他“余锦年出品”的特殊标志……
第56章 甘荀薄脆
因为新改良的金铃炙卖得好,让姜秉仁尝到了甜头,倒也不是他有什么要发扬自家酒楼的大志气,而是纯粹地爱上了数银子的乐趣,毕竟姑娘们顽来顽去也没什么新意,银子却是源源不断的东西,于是打那后花街也不逛了,三天两头地往一碗面馆里跑。
姜家上辈自然不乐意他与穷酸人相交,姜秉仁可不管那,他只管自己乐呵就行,以往混花街柳巷也是如此,除了他那个脾气暴躁的爹,还没人说得了他。
今儿个又往西城门跑,也是先听满了两耳茧子才出来的。
知道的明白他到一碗面馆是取经来了,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又瞧上了面馆里头那个俏郎君了呢。
虽然郎君够俏,可姜秉仁还真不是来欣赏季美人的,他在面馆前堂装模作样地点了碗鹅汤面,斜着眼瞧见余锦年出来,便立刻高兴地放下筷子追上去,跟着余锦年从前堂到后院,让余锦年再指点指点春风得意楼的厨子们,教几种新点心。
因着眼看就要到小雪节气了,虽然信安县地处偏南,这个时节多半是下不来雪花儿的,但姜秉仁想就着这个由头,在楼里办个品茶会,他们春风得意楼怎么说也是跟前朝状元沾了个边儿的,每年总免不了弄些酸腐的酒会茶会,附庸一下风雅。
这会儿姜秉仁初掌酒楼经营,正是新官上任烧三把火的时候,兴致大得很,人家店里有了些好想法,都是掖着藏着,唯恐同行的知晓了去,姜小少爷却恨不能将肚子里的念头一股脑地倒出来,让余锦年给听判听判,他主意多,比外头那些老迂腐强不知道多少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