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建言赈灾

朝臣们当初规劝,自是理由充分——谁也无法预料将来事态发展。

而即便李世民心有警惕,事先派人侦察,怕也难以更早预料到灾情。

泽州距离长安,有数百里之远,以如今的通讯水平,消息来回传递,少说要几天时间。

这就导致身处长安的朝堂中人,无法实时掌控泽州天气。

这天灾泛滥,自在情理之中。

“父皇,当前要务,并非追究责任,而是要赶快组织人手,全力救灾啊!”

李佑适时提点。

但他的担忧却稍显多余,李世民随即告知,朝堂已做好充足准备,全力赈灾。

大唐朝堂对此事早有定策,一旦发生水情,周边府兵便会赶赴救险,全力保障百姓安全。

民部也已准备了救灾物资,保障受灾百姓衣食住行。

等到灾后,更有朝廷下发粮种,帮助灾民恢复生产。

这一套流程听下来,李佑不免感叹,是他低估了朝堂的能耐。

没想到,此时的赈灾机制,竟已这般完备。

但是,细思之下,李佑却又隐隐感觉,这其中似有些疏漏。

李世民这时仍在思量着天罚之说,不免有些走神。

正当这时,却见李佑凝眉思虑,缓缓开口道:“父皇,儿臣觉得朝堂仍有疏忽……”

“疏忽?”

李世民怀疑道:“难道你是要朕开坛焚香,向上苍请罪?”

他一门心思想着民间流言,当下便往这方面考虑。

事实上,古来遭遇天灾,常有君王礼敬上苍,祈求天神护佑。

可李佑却凝眉摇头:“并非如此!”

“那是哪点疏漏?”

李世民自认为朝廷诸般举措,已是事无巨细。

虽然不能彻底消弥灾情影响,但这已是人力所能做到的极限。

当然,饶是如此,这场水灾还会给泽州地区带去灾难。

要想恢复生产,少说也得三两年时间。

“儿臣以为,控制水情固然重要,但另有一点,也得朝廷组织人手操办。”

李佑托腮凝神,目中闪出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