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小孩过家家嘛。”一个研究生学长坐在后排,“要不是导师叫我来看看,我才不来。”
“不过这个竞赛的题目还挺有意思的,如果让我们来,我们也会觉得有点难度。”另外一个稍微胖一些的学长接了话,林汐回头看了他们一眼,两个人意识到自己说话说得太大声了,默默地闭上了嘴。
一组一组的小组上台进行展示,展示的人磕磕绊绊的不说,教授们一问到实验的细节,答辩人便在台上说不出一个大概,就连实验的过程也似乎不太熟悉。
教授们完全失了平日里上课的温暖,他们攻击性极强地让站在台上的学生们战战兢兢,完全说不出一个完整的句子。
“我本科答辩的时候老沈也这样,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稍胖一些的学长似乎想到了当年被答辩支配的恐惧,“问了好几个问题,一个比一个狠,我当时差点没缓过来,站在上面想着‘完了,要延毕了’,后来看到老沈笑我都害怕。”
“我就不一样了。”另一个学长说道,“我做的毕设,程序慢得一匹,在台上戳一下动一下,小组答辩直接没通过,进了大组。
要知道,大组的恐怖程度是小组的无数倍,小组答辩就是系里答辩,从及格到良好,小组优秀和不合格都要进到大组,两个对比的惨烈可想而知,大组答辩算是校级优秀和不及格的都在了吧——”
“然后你毕设不及格了?”胖学长问。
“……”瘦瘦的学长扬起一个神秘的笑容,“然后我优秀了。”
“。”被秀了一脸的胖学长默默退出聊天——
装x还弄得先抑后扬,佩服佩服。
量子小组的答辩在稍微后面一些的排位,快到的时候,林汐捧着答辩材料深呼吸了几次,扬起笑脸走到前排。
“下一组,量子小组。”系主任杨教授的声音严肃地说道,前面都没有什么令人眼前一亮的小组,高中生做实验有缺陷可以理解,但是弄虚作假,由结论自己想象其中过程,简直就是最末等。
林汐准备得很充分,她先是将手上准备好的几份实验报告交到教授们的手中,一人一份,教授们面色稍霁。
随后林汐自信地迈上讲台,打开自己的答辩PPT,开始陈述了起来。
教授们听着听着就忍不住坐直了。
很完整,也很充分,甚至还兼顾了趣味性。
教授们的问题连珠炮似的问向林汐,林汐进退有度地将问题完美地回答了,几乎无懈可击。
量子小组的这次答辩,甚至比一些本科、研究生的答辩还好,主要是完整度高,更重要的是,他们是真真正正地、实实在在地做实验的,而不是靠着侥幸去拼凑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