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这几日出海的船队回来了,又带回了不少种子,种到了朝廷的庄子里。
经过琉国稻的事情后,朝廷也不再对这一块不闻不问了,特意空了一个庄子出来,试种这些种子,只要有一样能用得上,那也是一件大好事。
等回来时,朝廷拔下的治水银子同工部水部的官员已经到了。
泰安帝在收到唐林的奏章时,已经颇为淡定了,他早知道唐兼之是个能臣,非那种庸碌之辈,自然会有更多的想法,就算不是万无一失,但只要有一成成功的机会,也足够泰安帝心动了。
更何况永兴府的水患一直是朝廷的心病,永兴府粮食产量多,但一发生水患就会减产,就算现在有了琉国稻,但宁朝缺粮的境况也不会短时间内就好转。
所以知道唐林要固河堤,开河道的时候,朝臣无人反对,就算有反对的声音,也被泰安帝给叫人压下去了。
而且泰安帝特意让工部派擅水利的匠人和主事过去,至于员外郎什么的,挑了一个不怎么管事的,不瞎指挥的。
这个就要归功于唐林的二师兄了,在收到小师弟的信后,身为虞部郎中,他还是知道水部谁是有真本事的,而谁又是喜欢瞎指挥的。
除非从小学这些,大部分郎中、员外郎在这方面远不如匠人 。
除了虞部郎中之外,这些年袁言还多了个寄禄职,是正五品观察使,虽然他的差遣还是正六品的虞部郎中,但俸禄和品级高了,日后升官也会更加容易。
袁言自小跟着老师,那时老师还在为官,所以他知道官家的性格,也不藏着掩着,直接将自己知道告诉官家,由官家自己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