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赵燕歌把那些贪官污吏的衣冠冢送回老家就是这个用意。
如今因为朝廷的政策,百姓们身边和自家的生活真切的被改善,他们见天的都会把赵燕歌给挂在嘴边。
朝廷颁布下去的政策并不是百分百利民的,它只站在了大部分百姓的立场,这样一来,那些被损失了利益的人可不就对帝王心生忿忿。
胳膊拧不过大腿,就让他们嘴上说说又怎么了。
这点不管是赵燕歌还是文武百官都是有心理准备的。
只是不同于朝堂上的官员,稷下学宫的学子们还没入朝堂,不会有心理上的转变,他们距离赵燕歌的距离不近不远,就难免会把帝王的形象在他们心中进行美化。
儒生的嘴巴有多厉害,可以参照未来被一个个被黑的体无完肤的帝王们。
当他们讨厌你时,你身上的任何缺点都能被放大抨击。
可是当你要是讨他们喜欢的时候,你的任何缺点都不再是缺点。
如果没有刷够文人们的好感度,赵燕歌所提倡的“清白、干净”的作风问题,不可能会被大部分的文人们那么快的接受。
也正是因为好感度到了,他们才对这些没有多少抵触,毕竟这是在切身的损坏他们的利益。
可是好感度一到,天下文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并非自己,而是赵燕歌这个帝王为了政策所做的牺牲。
人家一个能够三宫六院的帝王都能守着一个人过日子,难道他们这些人比帝王还有能耐?
可以毫不客气的说一句,赵燕歌现在就是天下大部分青少年心中的偶像,在天下文人心中自带过滤光环。
而一个正值积极向上的偶像也会让人情不自禁的向他靠拢,以他为榜样去学习。
赵燕歌身上的优点很多,尤其是文人们,会下意识的向他学习。
比起和心中的偶像们靠拢来,一夫一妻算什么,只要赵燕歌想,甚至还有不少人愿意向他献出自己的小菊花,虽然帝王没有给他们任何机会。
文人这边都好感度爆棚了,天下女子们就不用说了。
说到底,这条政策女子更为得利。
有律法保护,她们以后可以光明正大的拦截下自家夫君想要纳妾的想法。
不仅如此,那些个通房丫鬟和陪嫁丫头什么的也能彻底的杜绝。
毕竟所谓的“干净”,指的可不是后宅干净,而是身上干净。
这样的宣传之下,民间原本很开放的民风,像未婚先孕、偷香窃玉等等事迹一下子少了很多。
既有道德约束,也有律法明文规定,双管齐下,民间风气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清明了起来。
儒生们想要提倡的“文字令”被左相做工作打消掉,很是郁郁了一阵子,然后突然想到,既然有人指责陛下,他们同样能够用自己的办法给陛下刷形象。
也不需要夸大,只需要把陛下这两年来的政策给整理出来,孰是孰非,天下就自有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