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赵燕歌调了北方粮仓的粮食前往南方,南方沿海区域也捕捉了更多的海鲜运往南方的受灾区。
等这场风雨尘埃落定之际,百官们发现这次洪涝灾害减少的人数和财务都比以往要少。
这都多亏了赵燕歌当初给地方官员“开仓放粮”的权限,要不是官员们手中有这个权限,等请示中央,一个来回,百姓们黄花菜都凉了。
“好了,这次朝会我们讨论南方受灾一事,该如何做到预防、控制并善后等问题。”朝会上,赵燕歌道。
百官们纷纷献策。
第119章
人类和洪水抗争一事从很久之前就已经开始。
最出名的就是大禹治水。
他当时选择了“堵不如疏”,如今大秦的分流用的其实也是这种办法。
只可惜时间上不够,河道分支挖的不够多,这才对这场洪水没有造成多大影响。
“陛下,南方的各个堤坝得加高加厚,一般来说,只要堤坝不坍塌,河流就蔓延不到岸上去,无法造成土壤流失,这样一来,南方的受灾情况就不会这么大。”
“同时我们也得警醒洪水的汛期,提前做好防御工作,这点,臣推荐道家、阴阳家、农家的人担任这个职责。”有官员道。
不管是道家、阴阳家还是农家,对观测天象都很有一手,想要提前预防,这几家人就属于这其中的专业人才。
至于善后,赵燕歌的“以工代赈”措施被满朝文武所接受。
这样一来,百姓们有了新的房屋,大秦也有了更多能用的人手。
洪涝没有干旱的时间长,可就是这短短的期间,所造成的破坏一点不亚于干旱。
整个南方都百废待兴着。
南方地方官员们收到来自中央的指令之后,就知道他们接下来所要面对的是一个大工程,这个工程跨越区域范围广,时间也会很长。
“预计三到五年才能彻底完成。”计算出这个计划大概时间的府衙人员对郡守道,“并且堤坝那里还不能停,不然谁知道什么时候又会来一场洪涝。”
“不过好在朝廷对我们大力扶持,我们这边能比原先预想的轻松一半。”聚在一起的郡守们松了一口气道,有人给他们扛大头,他们这边也能放开手脚去做。
洪涝退去,赵燕歌派到南方的大船并没有回归,而是留下来帮助南方运输各种物资等。
要建就建最好的,这是赵燕歌的想法。
百官们下意识的想要劝阻,可是看到国库满满没地花的那些钱,就明智的闭上嘴巴,迅速的投入到了南方的建设中去。
可以说,一个充盈的国库能够解决掉九成的国事,让那些事情都不再是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