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不晚,我还活着不是么。”隐者笑着道。

今陛下才成长,他却已老叟,但他们能够相遇,就是人间幸事一件。

把赵燕歌引为心中明主的隐者不知晓,其余百家都是他这样想的。

一个能够让他们尽情施展自己的一身才华,这样的君王哪里找,现在有这么一个君王出现,还不赶紧抱紧大腿。

如果说儒家在赵燕歌之前还有引导朝堂风向,准备让天下奉行以“仁”为本,传播儒家思想的话,那么和赵燕歌一番剖明心志的谈话以后,左相就放弃了这个心中野望。

周时君王选择以“礼”治天下,最后还不是架不住“无礼之徒”的蛮横。

而他儒家呢,如果本身不具备足够的实力,万一以后遇上“不仁德”却又很有实力的家伙,绝对无法继续维持儒家的“仁德”。

反观法家,面对“不法之徒”,又有实力,又有律法约束,虽不知道以后会是什么样子,可是就现在看来,他们无疑比儒家更加适合大秦。

儒家只是想让他们儒家的名声在天下人心中更进一步而已,本身并没有颠覆朝纲的打算,尤其是赵燕歌结合儒家的特长,给他们指了一条明路,那就是专注教育事业,努力达成教化天下的成就。

真要有实现“天下大同”的那一天,天下谁还能忘得了他们儒家。

至此,左相就一直专注大秦的教育事业。

第108章

这是一个璀璨至极的时代,就在天下百姓都还在基本生存线上挣扎的时候,一些先驱们就已经挣脱肉身的束缚,升华到了精神上去。

百花齐放,枝叶恒生,战国时代所诞生的百家思想是后世远远不及的。

赵燕歌并没有让他们哪家独大的意思,身为一个帝王,哪家有用就用哪家,而不是把某一家高高捧起到神坛上。

帝王是一个掌控者,而非被掌控者。

在赵燕歌这种潜移默化的思想中,百家中的人在民间的地位有了极大的提升。

就像医家,原先就是中九流的位置,戏曲家们就更不用说了,每日走街串巷卖力表演才能赚些辛苦钱。

古代学习技艺的学徒们日子过得都非常苦,可是就算如此,也依旧有大量的人对这些行业前仆后继,为的就是能够学习一技之长,给自己后半辈子挣一个铁饭碗。

开始时很辛苦,到后面其实也算不上甜,但是比起大部分在田间地头种地的老百姓们要强多了。

还有匠人们的位置,一直都处于被人呼来喝去的地位,万一碰上一个富贵的主家,想要修建豪华陵墓什么的,他们为陵墓内布置很多机关,为了自己死后不被人打扰安宁,

一般都会坑杀这些知道内情的匠人们。

赵燕歌对他们一律平等对待,由上至下,大秦现在的风气已经好了很多。

尤其是百家的地位,已经在天下人心中趋向平等,而不是因为所擅长的东西不同,而被人给区分个三六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