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七章 原始的炒作(二)

(求订阅!求票票!)

与嘉宝类似的还有曾经获得过四次奥斯卡奖的凯瑟琳赫本,她之所以被称为“传奇”,一方面在于其伟大的演技。

另一方面,其通过媒体为大众所塑造的“桀骜不驯”的形象也是一个原因。

凯瑟琳赫本作为一名性格女演员,天生对传媒抱有极其矛盾的心理。

一方面,她对记者持有敌意,每次采访都给人一种极其傲慢的态度,并且对于自己所拍摄的作品甚至不屑于观看,部分年轻时所拍摄的作品甚至直到她老年时期才第一次观看;

另一方面,她也很在意自己在媒体上的各种形象。在检查传记作家为她所写的自传时,她都会仔细斟酌相关字词。

据美国女演员简方达在其自传中回忆,凯瑟琳赫本很鄙视她生孩子这种做法(凯瑟琳从未生过孩子)。

因为她认为,作为一名职业女演员,生孩子必然要影响自己的工作,是一种不敬业的行为。

这种看似很不在意实际上又很在意媒体形象的心理,在黄金时代许多演员的身上都能看到。

在成为一名职业明星的过程中,这些明星真正地成为了传媒所刻画的形象,他们享受这种“神化”的过程。

不过,在这些明星中也有一些“异类”想要逃离这种体制。

但在逃离的过程中,代价也是巨大的。

英格丽褒曼是40年代最有影响的女演员之一,她自出道起,就以“天然美女”的形象示人,圣洁、无暇是人们描绘褒曼时用的最多的词汇。

她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北欧女武神,瓦尔基里。

光彩照人,明媚端庄,充满激情。

比起格蕾丝凯利来,她淳朴自然,毫不做作虚荣,更真诚。

侧脸无敌,美到极致!笑得真实自然而灿烂,极富感染力。

然而根据她之后的口述,她承认自己在40年代后期就已经厌恶了好莱坞僵化的制片与审查体系。

通过主动联系意大利导演罗西里尼,她梦想着拍出一些不同于以往的作品。

不过在拍摄电影的过程中,她与罗西里尼相恋并怀孕,而这时的她还没有离婚。

有关她婚内出轨并怀孕的消息立刻震惊丑国舆论界,教皇甚至公开在报纸上谴责英格丽褒曼。

丑国人纷纷要求这位瑞典女演员滚出好莱坞,因为她的实际做法与电影里、传媒里的她实在太不相符。

褒曼被自己苦心经营的形象所毁灭,就这样离开了好莱坞,从1949年到1956年,她在黄金时期离开了好莱坞。

而她之所以能回到丑国的原因也是因为她所主演的《真假公主》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

解铃还需系铃人,被大众媒体抛弃的褒曼又被大众媒体请回了丑国。

所以说,明星,尤其是黄金时代的明星所构建的形象是脆弱的,他们的命运被大众媒介所主宰着。

换句话说,明星的存在是一种“被建构的个体”。

明星在人们的感知中一直是被媒介化了的现象,明星形象是由媒体文本——营销、宣传、影片、影评和评论等一起组成。

徘徊在真正的“人”与“明星”之间,明星们不得不小心翼翼地经营着自己的形象。

破坏这种被建构的形象,在一定意义上就承认了“明星”生涯的结束。

好莱坞黄金时期差不多持续了30多年,20世纪60年代中期,黄金时代基本结束。

其代表性事件是玛丽莲梦露的去世和电影《埃及艳后》的惨败,黄金时代结束同时意味着明星制的终结以及“新好莱坞”时代的到来。

新好莱坞时代的明星将以一种全新的媒介形象出现在公众眼中,这一时期的明星形象与当前主流明星几乎没有区别。

直到互联网时代的出现,这一时期的格局才会出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