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八章 路(二)

(求订阅!求票票!)

坎伯兰可以说是联通大西洋和中部大平原的纽带。

打开北美的地形图就会发现,阿巴拉契亚山大致是由北往南,从枫叶国东部一直延伸到丑国南部的佐治亚、阿拉巴马一带,几乎和大西洋海岸平行。

这样一来,大西洋沿岸分布的平原,就和广袤的中部大平原隔开了。

虽然阿巴拉契亚山和很多别的大型山脉比起来,海拔落差并不算大,但它是一座褶皱山,地质史上前后经历了三次造山运动和长时间的侵蚀,形成了相互平行的很多组小山脉,地形十分复杂。

在殖民时代,阿巴拉契亚山就成了一道天然屏障,阻挡了大西洋沿岸的英国殖民地向西扩张。

17世纪,虽然南方的烟草种植业和新英格兰的手工业、渔业和造船业养活了北美的英国殖民者,但还是有人不满足。

有的英国殖民者希望继续向西,到阿巴拉契亚山的另一边去。

去干什么呢?打猎!

北美洲生活着一种动物——海狸。

用海狸毛皮制成的衣服,在欧洲上流社会很受欢迎。

它们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比所谓的“钞票作物”烟草的效益更高。

想要打到更多的海狸,就必须要往西边去,向西去,就要翻过阿巴拉契亚山。

这样,阿巴拉契亚山就成为了猎人和财富之间的一道最大的障碍。

所幸的是,大自然在铸造阿巴拉契亚山的时候,留出了一道大致东西走向的缺口——它就是坎伯兰隘口。

在大约三亿三千万年前,地壳运动在大山谷以西的阿巴拉契亚山支脉坎伯兰山上压出了一条巨大的逆向断层,把原本位于地下深处的质地比较松软的岩石带到了地表。

于是在各种侵蚀作用下,松散岩石被剥落,一条裂缝在坎伯兰山上逐渐生长。

大约三亿年前,一颗大约有三个篮球场那么大的陨石撞向了地球,正好击中了这个裂缝。

巨大的冲击力把这片原本就比较脆弱的岩石彻底击碎。

从此,一个深两百多米,长三千多米的隘口就形成了。

它把这一段的山体拦腰截断,联通了大山谷和阿巴拉契亚山以西的低地。

从此,东海岸和中部大平原之间,便有了一道互相连接的通道。

实际上,阿巴拉契亚山中的险要隘口并不少,比如特拉华河峡谷、大莫卡辛隘口和斯库基里山口等。

但是,这些隘口要么在大山谷以东、只切开阿巴拉契亚山的一部分,要么有河流险滩或沼泽地阻隔,都不足以形成一条通往西部世界的便捷通道。

只有坎伯兰隘口,在大山谷以西、阿勒格尼高原以南、最薄弱的坎伯兰山上将其完全切断,且隘口中没有河流,人可以比较轻松地通行。

切诺基和肖尼等印第安人部族很早就把坎伯兰隘口当作自己的交通要道。

英国的猎人们也在17世纪发现了它。

1670年,坎伯兰隘口第一次被做海狸毛皮生意的商人发现。

18世纪中期,弗吉尼亚的探险家托马斯·沃克率队考察阿巴拉契亚山,来到了坎伯兰隘口的东端,他正式把这个隘口标注在了地图上,并以当时的英王乔治二世的儿子坎伯兰公爵的封地为其命名。

此后,猎人们纷纷涌向了此地,借道前往阿巴拉契亚山的背后,去寻找更多的海狸。

阿巴拉契亚山背后的世界从此开始吸引更多英国殖民者的眼光。

他们了解到,在坎伯兰隘口的另一头是森林密布的肯塔基,拥有无尽的木材资源以及不少的可供狩猎的野兽;

肯塔基往北走有一片水草丰美的低地,叫做俄亥俄河谷地区。

于是在1748年,弗吉尼亚殖民地成立了俄亥俄公司,派人通过坎伯兰隘口,前往俄亥俄河谷地区勘测土地,准备将其据为己有。

然而此举却刺激到了法国人。

法国人从圣劳伦斯河进入北美洲,然后渡过五大湖,顺着密西西比河南下,一直抵达新奥尔良,整个北美洲中部都是他们的势力范围,包括俄亥俄地区。

英国人和法国人本来就互相敌对,弗吉尼亚殖民地和法国人就俄亥俄归属问题的矛盾也不可调和,于是便于1754年爆发了法印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