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9章

辽江地兵力眼看充足,鞑子也似乎畏惧,开始偃旗息鼓。辽江地这几日再无坏消息传来,这让所有人都舒了口气。

可大伙儿的心尚未全定,三月三十,燕安却是传来了消息。

三天前,燕安王大军离开才两天,在往西去的丝绸商路上,三大商队的货物全被抢了。总价值逾五万两货物。

是留存的鞑子部看燕安地兵力空虚,所以趁火打劫了。

燕安原本防卫线就长,此刻人手不足,自是漏洞百出。所以那些灵活机动的鞑子骑兵几乎一打一个准。三次打劫,鞑子部出动的兵力皆不超两千人。

半天后,又有奏报,还是燕安来的。

鞑子们见燕安军反应迟缓,兵力不足,直接蹲守几条商路,做了拦截障碍,或抢或勒索。燕安组织了两次围剿,虽小有成效,但只有一次将鞑子打溃败,另一次则由于兵力人数和实力的弱势,付出了五百性命牺牲的代价。

信是燕安王之伯亲手所书,老头洋洋洒洒数千字,直接将先帝和太祖太宗全都搬了出来,言辞里边透着不满,警告皇帝鞑子秉性便是得寸进尺,此刻燕安兵力不足以拦截他们,别说商路守不住,就连燕安土地也很难防守。

他言辞诚恳,强调了商路的重要,是数以千万计大周子民的生存来源。一旦失守,不但容易激起民愤,就连大周也可能将面临腹背受敌的状况。

他请皇帝允许,调回燕安精兵两万人,保家卫土……

朝堂又吵起来了。

有人觉得燕安兵确实不该全部用作支援,也有人觉得能滋扰燕安的只是鞑子残军不足为惧,燕安说不定是故意夸大其词想要保存实力……

虞博鸿在朝上,一字看法未表,只暗暗观察皇帝。

他也想知道,皇帝究竟是怎么想。

“燕安王主力大军已经行至半路,算时间,先发的兵力应该也快到地方了。这个时候回头,时间全耗在半路了。”

皇帝在看着众臣七嘴八舌了一阵后盘弄着手中念珠幽幽开口。

“行军打仗,最忌什么?军心不稳!燕安王好不容易下定决心孤注一掷,此刻这消息若胡乱传出去,岂不惹人胡思乱想?再调回精兵两万,燕安王定心忧燕安。人在辽江心在燕安,这仗不用打,就已经败了。

朕以为,鞑子或原本打的便是这样的主意。故意骚扰燕安,说不定也是为了逼迫燕安撤出兵力以缓解辽江压力……”

皇帝说的有道理,立马有官员出来应声附和。

“皇上所言极是。此刻辽江战事吃紧,万不可冒半点风险。燕安虽说兵力不足,但鞑子在燕安附近应该也留不下多少人!”

这一句,正是皇帝想要的。

大家都会算账。

鞑子将主力军全都放在了辽江,并已攻占不少土地。他们九成以上的兵力都在辽江,那么在燕安附近留存的基本也就是些乌合之众。辽江到燕安西边商路,距离太远,他们兵力不可能随时抽调,相互照应。所以燕安兵力虽看着空虚,但不会有大危险。

即便没有回撤,燕安也是为了大局,忍一忍,熬一熬的事。

但是,鞑子此刻能去燕安占便宜,大周何尝不能去找鞑子算账?或去燕安……走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