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上便派了人去大长公主府。

大长公主是皇上的长辈,他不好训斥,但沈芸菲是同辈,他训斥起来却一点都不客气。

搞砸了煜王的生辰宴席,还做出让皇室丢脸的不当之举,如此素行不良,足以将她的郡主头衔都给摘了!

只不过皇上看在沈芸菲已经很倒霉的份上才网开一面没真的这样做,但却特意提醒了大长公主一句,叫她行事不要太过火

真把戚家惹急了,彻底不愿意收下沈芸菲,她这个女儿可就只有去皇家寺庙为皇室祈福这一条路可走了。

是退一步接受戚家的决定,收起那咄咄逼人,高高在上的态度,还是直接把沈芸菲送到皇家寺庙,成为这几代皇室女眷中

第一个削发为尼的人,从此青灯相伴……

这个决定并不难下,不是吗?

大长公主也曾入过宫,找皇上谈话,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又试图找太后,但太后虽然经常瞎蹦跶,却不是真的完全没

有理智。

沈芸菲的心机同样惹她不喜,又有皇后先大长公主一步找到她转达了皇上的意思,最终,太后并没有为大长公主说话,因

为对她没有任何好处。

沈芸菲和戚锦宗的亲事不出三日的功夫就定了下来。

戚家大房既不休妻,也不会合离,而是选择了民间商户人家常有的平妻制度。

所谓的平妻制度其实并不在大殷的律法制定范围内,从户籍上来说,平妻其实依旧是妾,只不过是当家的人给予了她们和

主母相等的地位和权利,却不受律法保护,一旦真出了什么问题闹到官府,平妻得不到任何保障。

也因此,这种情况只在民间富裕人家,商户之中出现,真正的官宦权贵都不会弄出这种和宠妾灭妻没什么分别,打当家主

母脸面的事来。

沈芸菲算是个例外,特殊情况特殊对待,皇上只能给她破个例,求个两全其美的法子。

沈芸菲也算是开创了一个记录,第一个记录在册,算不上妾的,真正和正妻对等的平妻。

过门后,她的一应待遇都和大房正妻别无二致,和杨氏平起平坐,二女共侍一夫。

只是考虑到杨氏的立场,由皇后建议,二人之间依旧要有个先后顺序,杨氏在先,沈芸菲为后,即使她是郡主,但过门原

因惹人诟病,日后还需敬重着杨氏,不可仗势欺压。

只要杨氏不曾做对不起戚锦宗,对不起戚家的事,她戚家大儿媳的地位便不会动摇。

这一点也是考虑到民间的声音,怕有人觉得皇室以权压人,影响名声。

戚家和大长公主府都同意这个做法后,两家就很迅速的交换庚帖,开始走接亲的一应流程,双方都不想耽搁太长时间,所

以亲事准备得颇为匆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