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7438的帮忙,再是庞大的信息流,也很容易就变成了精准数据,让崔近月从中得出想要的信息。
这个世界的娱乐圈已经发展至高饱和状态,即各种各样的资本过多,便形成了各种“圈”和势力,而娱乐圈涌入大量热钱,被搅得越来越乱,看着耀眼夺目,实则光怪陆离。
随之改变的,便是娱乐圈赚快钱的项目层出不穷,不考虑后果,不在乎未来。
这也间接导致了入圈的门槛越来越低,每年出道的新人数不胜数,就算资质再差,也能靠资本捧到观众眼熟,自然便使得艺人质量参差不齐,处处都有槽可吐。
然而真实的声音往往都被屏蔽,人们似乎只看得见一片花团锦簇。
除此之外,各大视频平台更是和资本联手,平均每三天就能出一档网综,每天都能出三到五部网剧,它们就像是疯了一样,以劣币驱逐良币,赚快钱,割韭菜,便是观众越来越审美疲劳,也没办法阻止他们出产垃圾。
如今天降紫微星的事已然绝迹,无论是人还是剧,营销的重要性都大于他们本身。
小成本不是出不了好作品,可难以被大众熟知,大制作再烂也容易被买单,因为明星和其粉丝就是一种保障,粉丝经济盘活了这个圈子,且经久难衰,长此以往,就是谁都要按着这个节奏走。
所有投资者都不愿意赔本赚吆喝,赚的多了就想赚更多,于是,整个圈子都陷入病态的狂欢,谁也叫不了停。
几乎所有班底都不得不对资本妥协,便是几个实绩超凡的大导,都会眼馋流量的热度,既悲哀又现实。
当然,这并不是说有流量的艺人就一定是草包,只是往往,他们本身会掩盖掉作品和角色所带来的真实感受,普通观众都会受影响,因为对他们有好感,所以才会去看他们演的戏,更别提他们的粉丝了。
谁能再像以前那般,抛却演员,真心实意爱上一个角色呢?
娱乐圈的风起云涌一直都和影视剧息息相关,也就是说,这些仿佛离崔近月很远的事,其实关乎着她的未来。
在如今的娱乐圈,编剧其实也跟艺人一样是快消品,境地很是尴尬。
当然,那些一出手就是精品,是上星正剧的大拿不算,如今网剧项目多,剧本需求也就多,可写这种剧的编剧,大多挂靠名编工作室,只能按着甲方要求来写,没有一丁点话语权。
制作公司,总编剧,导演,演员,谁都有权利改剧本,甚至遇上稍微大牌一点的演员,对剧本情节不满,编剧就得现场飞页,把原本的构思改得面目全非,没人会管哪样处理更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