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咸鱼被逼考科举 清涴 1567 字 2024-03-16

想着大家在一起也共事了许多年的时间了,岐州刺史还特别有良心地提醒了这这些官员们一句,“抱怨的话少说,别在其他人面前说漏了嘴,国公爷的前程可不止于此,我也快告老还乡了。”

就差直接告诉所有官员,有什么抱怨的话都给老子烂在肚子里,指不定虞衡哪天就成了你们的顶头上司了,说话注意点。

实际上,岐州刺史心里也挺不得劲儿的。就像其他人说的那样,现在虞衡坐镇怡阳府,基本把怡阳府变成了他自己的一言堂,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完全不把他这个岐州刺史当回事,是个人碰上这样的状况,心里都会不舒服。

虞衡还真不是故意的,他先前在京城时也是这样的做派。说是翰林院的官,实际上一直在政事堂混,还和两人帝王谈笑风生,翰林院掌院也从来没说过什么,现在虞衡还是按照原先的习惯来,真不是特地针对岐州刺史。

但岐州刺史再怎么不悦,虞衡该是装作不知道,带着方氏到了怡阳府,为马上就要开展的普法工作做准备。

老实说,虞衡先前为了要如何给百姓们普法的问题愁了好几天,后来突然灵光一现,想到自己当初为太子写的那些普法情景剧,完全可以用上嘛!

百姓们不识字,也没那个耐心去花时间认字,就像厌学儿童一样,听到要学点东西就立马拒绝三连。但百姓们热爱听戏,戏班子咿咿呀呀一开唱,底下就坐满了人,看得津津有味,时不时还能点评一番。这个是大好人,那个是大混蛋,听完后还能继续讨论,感慨一下那王八蛋死的太好了。

虞衡写的那些普法情景剧,本就极为生活化,就是万千百姓生活的缩影,几乎每个人都能在短剧里找到熟悉的人物形象,更贴合百姓生活,自然也就更容易百姓们的共鸣。

想明白这点后,虞衡便让人去找了几个戏班子中退下来的唱戏的。也不用他们再画脸唱大戏,就穿的生活化,记了词儿来表演一段短剧就行。

这些活,对戏班子出身的师傅们来说,根本就不是个事。不仅把词都给记好了,还超常发挥,把人物的微表情和心理活动揣摩了个八九不离十。往台上一站,一个眼神过来,那就是角色本人,代入感特别强。

导致的后果就是,扮演坏蛋的那位演员,还在台上说词时,底下就有人给他扔臭鸡蛋小石子。

尤其是在排张大柱一案时,听了张大柱那一番关于赔钱货和刨人祖坟的理论后,众人更是义愤填膺,恨不得冲上去将“张大柱”打死,要不起有衙役在戏台子周围守着,那扮演张大柱的倒霉蛋怕是要被人给打个半死。

这时候,方氏站了出来。

她穿了一身略微鲜亮些的衣裳,目光似乎有着看穿人心的力量,往台上一站,威严庄重,威风得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