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正要带着小牛往外走,就听见店里有人抱怨:“今年的粮食怎么涨了这么多?!往年这时候也涨,但没涨这么多啊!”
有小二忙凑上前去解释:“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县城里好几个大粮商都在收粮,大伙都把粮食卖到他们手里去了。小店能卖这个价,还全靠我们这是小本买卖,早就备好了能卖的粮食。客人您要是不满意,不如去别的店里看看,您要是能找着比我们店卖的还便宜的,别忘了回来告诉我一声,我也想买呢!”
李玉香憋着笑带着小牛走了,不过笑过之后她又有些疑惑起来,县城里有粮商在收粮?今年和去年除了个别地方有些干旱外,北平府勉强算得上的风调雨顺了,谁会在这时候收粮?!
心里想不通,但李玉香已经打定了主意今年要多买些粮食存着,如果真有人大肆收粮的话,那粮食的价钱肯定还会涨。
在心里存了这件事,李玉香又带着小牛去药店,她要去药店买石膏回去,顺便再看看有没有什么养身的药材价格便宜些,可以买些回去给一家人泡水喝。
没错,这年头的石膏是要在药店里买的。
原本李玉香和张货郎说好的托他帮忙带石膏或盐卤到谢家村,但李玉香想着自己都到了县城,就不必再劳烦他多跑一回。
李玉香估摸着买了够用十几天的石膏,问了问药店里枸杞、金银花、干薄荷叶价钱都不贵,也都买了些回去。
天气渐热,回去煮些薄荷水、金银花茶也能避免家里大人孩子上火感冒。
古代感冒风寒可不是小病,看一回病也不便宜,与其到时候吃苦受罪还花钱,她还不如事先把一家人的身体保养好。
买好了这些,她还记得要去布庄。
要孝敬给谢老七爹娘的衣服她还没动手做,这是她这回来县城最重要的事了。
小地方的布庄布匹的花样不多,想到谢老七的爹娘在家里都是要干活的,她干脆挑了结实耐脏的布料,买了一整匹布,见李玉香买的多,人家索性送了个包袱皮,又让李玉香挑了挑店里的碎布头当做搭头。
李玉香心里一喜,顺嘴夸道:“怪不得整条街就你们家布庄生意最好,原来是东家会做生意,难怪生意这么红火!”
夸完,李玉香又要了一丈的白色纱布,这是回家做豆腐要用到的,土布滤出来的豆浆确实没有她上辈子用纱布滤的细腻。
逛完了布庄,李玉香这趟就算是圆满,针头线脑油盐酱醋什么的张货郎都给他们带过去了很多暂时还不用买。
想了想,李玉香又带着小牛去几个肉摊附近转了转,看肉摊上的骨头便宜,又买了些骨头回去打算煮汤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