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报纸制作成本没那么大, 他们有更多版面可以用来挖掘背后的故事, 而有故事性贴近生活的新闻, 恰好更能吸引人的眼球。
于是徐漫在电视新闻播出后,就接到好几家报社的电话, 她犹豫了一下, 还是选择了接受采访。
虽然工厂名声大噪, 在这个年代, 也就意味着更大的风险,甚至可能引来不怀好意者的攻讦。
但这何偿不是一个机遇,让工厂更加“正名化”,也为以后更多分厂的建立, 打下基础。
显然,宋睿谦也是这种想法,两人合计一番,开始准备应答策略,那边记者会先将采访提纲发给他们,好仔细琢磨,不能说错话。
采访过程很顺利,这段时间,工厂大大小小也接受了不少订单。
徐漫卖供销社没有收粮票,对私人订单却是要收的。
看报纸电视的人,基本不是有钱便是有工作,他们也不缺那么点东西。
不过工厂的粮食供应却略显不足,之前还能到队里收,可现在粮食亩产有限,加上上交的,本来可供外售的就不多。
徐漫很忧愁,这种忧愁一直到能能回来,居然带回来一台收音机,才被转移了视线。
当然,对于使用过后世各类电子产品的徐漫来说,这东西显然没有多大的吸引力,但不妨碍她高兴。
几个小孩明显也很喜欢,当天晚上就用上了,当欢乐的歌词从录音机里一句句放出来,南泥湾的变化场景慢慢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