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八姑强调:“厂里招工人可是要识字的。工人的工钱是现大洋,每个月按时发到手上。想要到厂里做工的,必须得认识字。”
她又拿自己举例子,“识字不难的,不用害怕。我以前也不认识字,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现在,我已经认识好几百个字了。咱们先生教的方法跟以前的先生都不一样,大家学字都特别快。”
大家伙儿叫她说的意动,开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年轻媳妇主动询问:“那咱们进厂做工,一个月能发多少工钱呀?”
“三块大洋。”陶八姑十分笃定,“纺织厂的女工每个月是三块大洋,而且还管饭吃。”
这个时代本地一块大洋差不多能换8斤米,一个月24斤米的工钱真的不算高。
但是工厂管饭呀,这就相当于一个女工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以外,还能再养活一个成年人或者半大的孩子。
这对于村里的农妇而言,已经具备相当的吸引力了。
况且,江南地区工业发展较早。即便是长期困在地里的农民,也以能当工人挣钱为荣。
年轻媳妇和大姑娘们都兴奋不已,开始叽叽喳喳地讨论。原先不想去上夜校的人,现在也来了兴趣,决定晚上去夜校看看。
他们的公婆父母原先不以为然,嫌弃他们耽误了做家务的时间,结果听到进工厂就有现大洋拿,老辈人立刻闭上了嘴。
地里的确能长庄稼,可以让人填饱肚子。但你不吃盐吗?你平常不需要穿衣服穿鞋子吗?自家田里长不出来的东西,那都得用鸡蛋换,都得用钱买。
能去做工挣现大洋,也不错。
众人忙罢了田里的活,三三两两回家去。现在村里还没搞集体食堂,他们不能跟铁血军一样集体吃饭,而是各自回家用餐。
卢老太爷年纪大了,走路都得拄拐杖,自然不能下地干活。不过他有学问,会写字,领了一个记工分的差事。
田蓝过去跟他打招呼的时候,他就感叹了一句:“还是得搞个食堂,大家一块用饭,能省好多柴火。”
跟着田蓝一块儿过来的陶八姑眼睛都要瞪出来了,这居然是卢老太爷说出来的话?万物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以前可是考过功名的,还担心起柴火多与少了。
田蓝笑道:“这事只能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