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之后连县丞的位置都兼任了。
换了其他县可能没那么容易,可扶江县穷,加上玉敬泉的各项考核都过了,上面也看在他们知县在扶江县时间门长,直接点头同意。
那时候,玉敬泉已经三十七,他当了十六年的小吏,算是一步步熬到这个位置上。
在他成为玉县丞的时候,玉家湖的人态度已经变成惧怕。
特别是玉敬泉穿着官服回乡祭拜自己父亲坟墓的时候,惧怕成了实质。
那些原本看不起他家的,还有看着凶神恶煞的邻居,忽然变得有力起来。
玉敬泉还是懒得理他们,祭拜之后就带着家人回扶江县。
说实话,他那会心里觉得特别爽快,凭着他的努力,终于一步步改变了整个家,他也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但扶江县的好日子,也就那么回事。
因为这地方大家都穷,都吃不饱饭,不过至少,他家有地方住,冬日有些炭火用,已经很好了。
穷县就是这样,大家都穷。
他们知县不爱管事,也不苛待百姓,自然也不会有外快。
可玉敬泉挺知足的,他从玉家湖一步步走起来,这样已经很好了。
或许他的孩子会不一样,他的孩子可以读书识字,说不定会真正走出扶江县。
时间门到昌盛三十二年,那一年玉敬泉四十二,当了几年的玉县丞,他对这里事情已经很熟悉,跟玉家湖那边的人也算井水不犯河水。
玉敬泉以为,这样的日子也挺好的,他向来知足常乐。
可就在这一年,他们的老知县接到文书,说扶江县要来一个新知县。
接到这个文书的时候,玉县丞跟凌县尉其实有点担心,他们这种半吊子小官,在现在的知县手里还行,到新知县手里怎么办,说不定还会被换下去?这种事情经常发生。
不过他们也没说什么,因为都知道老知县在扶江县当了二十五年的知县,早该走了,要不是这里实在偏僻,其实不该在这这么多年的。
怀着忐忑的心情,玉县丞跟凌县尉一起跟着去接新知县。
刚看到新知县的时候,玉县丞只有一个想法,太年轻了吧,这十五六岁的样子?
再看看他跟朋友的锦衣华服,那是他在潞州城都没见过的好料子。
这样的人,真的能当好知县?他知道知县都要做什么吗?
等知道他是买官来的,心里更是一个想法,只要这个知县不闹事,让扶江县跟之前一样,那就行了。
可惜这个想法并未实现,因为玉敬泉发现了,他们的新知县非常厉害,虽然经常做些他们看不懂的事情,但结果非常好。
玉敬泉凭着自己认字,对扶江县还熟悉,竟然真的留在衙门里。
而他的新知县一路带着他们,竟然到了谁都不敢想的地步。
甚至是有些夸张的地步。
玉敬泉有时候都不知道,原来自己身上的潜力那么大,竟然能做那么多事。
他的娘子也是同样厉害,自己跟人撑起香粉作坊。
那时候玉家湖的人见到他们一家,只有求饶的份,虽然他什么也没做,那些人已经害怕了。
玉敬泉也算实现当初的心愿,一家人平平安安,不用再害怕冬日。
他老娘走的时候,也是笑着离开的,毕竟最后的二三十年无病无痛,家里还有人伺候,走的时候也高寿。
老年之后,玉敬泉就回到扶江县守孝,那会他已经位居朝中正四品京官的位置,年纪也到六七十,干脆直接致仕。
玉敬泉没想到,他也会被皇上再三挽留,最后看他去意已决,这才点头。
毕竟守孝确实是大事。
玉敬泉回乡之前,自然还去见了纪炀,两人其实无需多说,都是多年的好友了。
但玉敬泉心里真心感谢纪炀,如果不是他,自己怎么可能在朝中担当要职,又怎么会成为正式官员。
他当初只是想自己买几亩耕田,好好养家糊口。
最后却掌管良种司,让天下人都有粮食户口,这其中的差距,不可谓不大。
回家休息的时候,他跟娘子还是住在扶江县,在县城买了栋小宅子居住,再也没有回玉家湖。
其实他对玉家湖已经没什么恨了,倒不是说原谅他们做的那些事,而是他永远都不会原谅,并且也不在意。
那些人的愚昧是正常的,他又何必在乎再跟他们生气。
可要是说回去,那又不可能。
之后玉敬泉还遇到他做过事的粮食铺子的老板,那个老板也是白发老人,但还记得当年的事,他也没想到玉敬泉之后会有这样的际遇。
这个粮食铺子老板,也跟他说的一样,早就开了分店,如今最大的买卖是运粮卖到海外小国,每年挣得盆满钵满,当然家里的生意已经交给儿孙们打理。
玉敬泉还去过之前那个老知县的家乡,知道老知县走之前还在旅游,写了许多游记,甚至还在想,若老知县晚出生几十年,会不会更开心。
因为现在的轮船火车,会更方便旅游。
以后的很多年里,玉敬泉一家都在扶江县生活,他身上官职虽然没了,可周围官员都对他毕恭毕敬,每年秋季丰收的时候,还会请他去潞州城指点。
凌俊鹏在致仕之后倒是举家搬到汴京,不过现在交通便利,每年都能见面。
玉敬泉看着几乎翻天覆地的扶江县,只有一个想法,他那会还觉得新知县来了之后,扶江县跟以前一样就行了,现在想想,竟然觉得有点好笑。
不过也是,纪炀的能力,确实不可思议。
再想到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时期。
一切就想梦一样,现在的承平国百姓不会觉得冬日冻死人很正常了。
他们再也不用惧怕冬天。
玉敬泉笑笑,手里还拿着稻穗,这是纪大人最喜欢做的事,如今也是朝中很多人喜欢做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