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第 38 章

小知县 桃花白茶 5960 字 2022-10-31

“再有许多信函,都是其他知县寄来,说让您务必查看。”

“最后是咱们冬日授课,人太多了,实在没办法。”

纪炀哭笑不得,扶着玉县丞起来:“一件件来,这不是完成得挺好。”

“哪有好,都快累死了,你,你们呢?那事?”

在玉县丞哭诉的时候,凌县尉已经把衙门几个百姓请出去,此时衙门里只剩下纪炀,平安,县丞县尉四人。

玉县丞得知他们连通往潞州城的官道都要有了,一时激动的没坐住。

更说了可能还要有官学,更是吓得要站起来。

看看农闲报名听课的百姓有多少,就知道此处百姓也是好学的。

只是苦于这里没有官学,没有私塾,更没有夫子。

这官学建成,无亚于天大的好事。

但最后一项。

也是知县大人走时最重要的一项?

纪炀道:“运河一事,已经上报汴京,咱们静候佳音。”

上报汴京,那就是潞州已经同意?

千难万险,已经过了头一关。

原本以为不可能的事,如今一点点促成,让在座众人都是百感交集。

事情交代完,纪炀等人也算放松下来,把从潞州城买来的好酒,让捕快卫峰卫蓝跑一趟,送到各村里长,以及种田最厉害的人户手中。

一年到头,他们也辛苦了。

又留下几坛分给衙门几个人,从开年到现在,衙门每个人都是超负荷运转,实在辛苦了。

除此之外,答应给孩子们的小皮靴也发到各家手中。

家中没有孩童的,便换成老人的外衣,样子虽普通,但却厚实得很,冬日里穿必然不错。

再有不少糕饼点心,大人小孩都爱吃。

玉县丞看着,便知道这是掏他们知县大人自己的腰包。

原来凌县尉还会客气,现在已然有些“厚脸皮”,玉县丞刚让他收敛点,咱们知县大人也没几个月俸。

提到这,凌县尉一时语塞。

那个,有个事你可能不知道。

咱们知县大人,可比富商有钱多了!

当然,凌县尉也只是心中说说,不过明显收敛些,不能占太多便宜。

纪炀瞧了倒是好笑,随口道:“该用便用,不差这些。”

对他来说,确实并不算多。

他来时手头银两是不多,可也不缺这点钱,实在不行把原身的宝贝们典当一个,够这里吃喝十年了。

跟着他做事着实辛苦,不能缺这点东西。

回到扶江县后休息几日,纪炀也感受到农闲的意思,扶江县像是一下子慢了下来。

就连街上做葫芦工艺的百姓也是悠闲得很。

一问便是,今年丰收年,哪有不自在的。

也是,各家至少收几百斤粮食,自然高兴。

与此同时衙门里捕快卫峰家孩子也要出生,实在又是个好消息。

休息几日过后,纪炀重新拿起扶江县账本。

他之前在潞州城知州府挥舞的账册,只是副本而已,真正的账本在玉县丞这里。

上次他说,扶江县只剩十两银子,确实夸大。

其实加上凌家湖送来的化肥收益,还有葫芦收益,多了一百四十两七分五钱呢!

葫芦收益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六两多的税收,剩下的二十四两六钱是纯利润,因是扶江县衙门的买卖,算是衙门额外收益,甚至不用记在公账。

二十四两六钱呢!

后面便是大头,也就是今年的粮税收入,不过漕司退了一部分开荒的税收,这边就不计算了,回头还要还给开荒的各家。

估计百姓见此,开荒的热情会更大。

田税每年是扶江县收入大头,今年比往年好些,折合成银两,一共是二百五十两一钱六分,比之去年多了一百多两银钱。

反正扒拉来扒拉去,再扣掉这几个月的日常月俸开销。

账面上不是十两银子!

明明是三百三十五两九钱一分!

不少了!

玉县丞看着一年的账册,忍不住道:“其实咱们今年挣得钱不少,怎么每次一算账,手头不超过五百两银子?”

放在知县大人这次见过的丰邵县知县,人家那边账面上,五百两肯定都是零头。

咱们连零头都不如。

纪炀无所谓道:“没事,放在这银钱已经不少了。”

给县衙大家买东西的时候,一二百两不当钱,现在衙门账面三百多两,这就叫多?

玉县丞一时搞不清知县大人的金钱观念!

不过眼看着大人沉思,玉县丞立刻道:“大人,您不会还想花钱吧?”

他现在已经怕了!紧紧抱着账本不松手!

纪炀还真是这么想的,三百三十五两,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但盖个简单的官学还是可以的。

趁着现在秋收,各家相对比较闲,天气也没冷到做不成事的地步,赶紧把官学盖起来。

毕竟对官学来说,重点不是房子,而是夫子。

他问知州要的也是夫子。

现在提前把最便宜的房子盖好,岂不是显得更有诚心,说不定他十一月过去年末考核,就能带个夫子回来。

如果是别的事,玉县丞估计会直接回绝,紧紧抱着账本不撒手。

可官学又有不同。

识字的重要性他最明白,若不是他学了字,能当县丞吗?

自然不行。

他家两儿一女,不为别的,为了自己孩子,这官学都要开。

要不然,开始动工?

正好凌家湖的路就要完工,把那边工匠请过来,刚刚合适。

说做就做,如今九月下旬,到十一月中旬,满打满算不到两个月,建官学时间还比较紧张。

凌家湖凌里长听说此事,自然大力赞成,甚至还要为官学捐赠一笔银子。

这事自然是凌县尉撺掇,以后官学建好之后,凌家湖的孩子们也是要来的,现在提前捐钱,总会好点。

不得不说,有银钱了腰杆子就是硬,凌家湖靠着化肥作坊,已经远超其他村子了。

对凌家湖捐赠的十两银子,纪炀自然来者不拒,捐赠官学,这是好事。

而官学的选址自然就在县城里面,距离衙门不算太远,也属于县城中间的位置。

准备修建两间学堂,侧边两间书室,后面则是两处院子,可供两个夫子居住。

按照扶江县的建造成本,一间屋子的费用在八两银子,其中不少石料木料,纪炀让他们从王家宅子里搬。

说起这些建筑材料,放这已经有一年多了,还是他那好友“麻奋”从潞州买来,很是不少。

有那些材料在,这官学想修的不气派都不行。

而且还空出其他位置,等以后有钱了,人多了,再继续盖新学堂。

总共算下来,官学一共要花费九十两银子左右。

既然修了,那就修得好点。

也让即将过来的夫子看到他们的诚意。

这边官学开始修建,不少人都说,自从他们知县大人来了之后,好像扶江县各色建筑都没停过。

不是挖坑,就是修路,要么修水渠,要么修学堂。

一两年的时间,赶上之前十几年的发展。

大家说这些话自然是高兴,为扶江县高兴!

不过玉县丞只有一个感觉,绝对不能让知县大人知道衙门有闲钱!

绝对不能!

每次衙门的银钱都像在走钢丝啊!

纪炀只道:“钱放到衙门库房里又不能生钱,该花就要花。”

好像这也没错?

普通人家攒钱攒粮是为了抗风险。

衙门则要在风险来临前抵抗风险,不如给百姓们花了,办官学也是正经事。

只是玉县丞觉得,他们知县大人好像早就清楚账面上的银两,说是跟他一起查账,明摆着要划拉一部分钱出来办事。

好难,跟知县大人斗智斗勇是没结果的!

还是好好建官学吧。

凌县尉领着做这些事已经轻车熟路。

玉县丞则把更多精力放到葫芦作坊。

九月份那边下的一万五千套订单,按照纪炀要求,交完最初的五千套之后,制作葫芦根本没停过。

所以在十月中旬,这一万五千套葫芦已经送到常华县货船上,相信不久便能送到扬州。

说到葫芦饮食器具,纪炀在潞州听过一耳朵这东西多风靡之后,也让人去查问情况。

得到的消息,可比大家想象中要震惊多了。

不过想想也是,潞州城里都知道,扬州那边的葫芦器具有多畅销,何况他们本地。

说是去年开始,有一种轻便漂亮的器具便在市面上出现,只是少数小摊贩那有。

谁瞧了都觉得精巧。

而且设计得非常不同。

原本只是引起兴趣,但不知谁说了句,这东西是汴京葫芦秀才设计的。

汴京葫芦秀才,大家只是隐隐听说过,但也觉得这小东西,看出来这位的功底。

所以并未掀起太大波澜。

谁料在年后上元节,扬州知州家夫人拿出两件极为精致的葫芦器具出来。

一样是摆件,设计得精妙绝伦,那雕刻工艺让人赞叹。

另一个则可以使用,瞧着精美无比,放到手下还灵巧得很。

这也就罢了,有个见识不浅官眷娘子道:“这东西,跟咱们皇后娘娘那个,是不是一样?”

传闻皇后娘娘便有个葫芦器具,那葫芦形状特殊,人家是两个肚,就它是一个。

看起来浑圆饱满,模样甚是不同。

满天下难有第二个,更难有如此精妙的雕刻。

知州夫人笑道:“是了,妇人仰慕皇后娘娘品格,能仿照皇后娘娘的妆匣做件好物,实在三生有幸。”

这话既说了自己有跟皇后娘娘一样的物件,又拍了皇后马匹,还表现的谦逊有礼。

众人只有赞叹的份。

不过也是,谁不想跟皇后娘娘一样,娘娘跟陛下夫妻恩爱,多年无子女也不曾厌弃。

直到前些年才在皇后娘娘规劝下纳了两名妃子。

其中一位生下皇儿,立刻过继到娘娘名下。

就算普通人家夫君如此,都会让人艳羡。

更别说天家夫妻。

所以世人,特别是女子,都以追随皇后娘娘为荣。

吃穿用度,样样能引导承平国风尚。

知州夫人得了这一件好东西,自然被人追捧。

但问及在哪求来的,却问不出所以然,只道这是汴京葫芦秀才所做,那葫芦秀才如今也不在汴京,不知去向。

那就是孤品了。

这东西的价值再次攀升。

有这样的风头,等葫芦秀才设计的葫芦饮食器具出现时立刻风靡,似乎一点也不意外?

纪炀听完这些,心里已经分析个七七八八。

从他的视角来看,赶来扬州买葫芦的扬州商人,花重金买葫芦摆件,果然不同寻常。

他买这东西就是为了送礼。

当初急匆匆带着东西回去,甚至把葫芦饮食器具一共带到扬州,随手扔到杂货店里,然后赶着去送礼了。

自然送给扬州知州夫人,过年前后送的,所以正月十五被拿出来炫耀,也符合常理。

上元节又是古代情人节,有这种象征祈求夫妻恩爱的物件,更是正常。

但这事还没出,扬州那商人便料到,便宜的葫芦饮食器具会因为葫芦秀才的名声,而变得不同。

过年后立刻下了五千套订单试试水。

反正这东西便宜,五千套不过几十两银子,卖不出他也不心疼。

等借着葫芦秀才,借着知州夫人,再借着皇后娘娘。

葫芦器具果然流行起来。

谁让东西便宜,好看,还带了葫芦秀才的名声。

更重要是耐用,小商小贩如今最喜欢的,就是这东西了,因为价格低廉,丢了也是不心疼的。

在纪炀看来,简直是古代版一次性餐具。

再接着便是一万五千套的订单。

而葫芦秀才所在何方,也被这个扬州商人刻意隐瞒起来。

为的就是凸显知州夫人所收礼物的特殊性。

一个商品,只有一件,价值自然不同。

若多了起来,重要程度直接打折扣。

所以知州夫人估计确实不知葫芦秀才在哪,也让葫芦器具有了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