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放出京、汽车

两个大的该相看婚事了,和他们同岁的妹妹都大婚嫁人了。

他们身为男孩子,虽然不急,但这个时代,你不赶紧下手,好姑娘会被人挑走的。

之前在京城,也不是没人打探两个孩子的婚事。

言娘扯着林如海的大旗,说不求两个孩子赶得上他们哥哥,但考个举人功名才好说亲啊。他们又没有爵位继承,将来可是要靠自己的本事安身立命的。

京中情形如此紧张,挑儿媳得慎重。

姑娘们的家族立场,政治理念,还有她们家男丁的身体健康情况,都要考虑到。

这一次预备着,到广东后,慢慢挑儿媳。

而且他们的年纪,在言娘看来,还是青春期,激素分泌旺盛,思想不成熟,需要大人引导教育。

尤其是男孩子,父亲的作用是无可取代的。

至于说广东的教育水平赶不上京城,想来林老爷既然带他们走,应该都考虑好了。

大不了林老爷亲自教嘛。

于是一到广东,阿松四兄弟就被送到肇庆的林氏学堂去住宿了,十日一次的休息日回家,每次回家还有接受老爹的考核。

言娘都担心,孩子们还想回家吗?

康熙51年,出了正月,京里就接连传来两个好消息。

先是呦呦的报喜,年后诊平安脉,诊出怀孕一月余。

言娘有些担心,呦呦现在才16周岁,身体没发育好,在后世还是一个高中生。

但她和她姐黛玉的处境又不同。

她是十六皇子的原配嫡妻,长子是嫡子最好,这样以后涉及到爵位继承等,能少些纠纷。

言娘掰着手指一算,呦呦的预产期在九月。

自己要是7月份出发,八月在京过中秋节,九月迎接小外孙。

一个月后,黛玉的报喜也来了,说二月初诊出怀胎一月余。

黛玉自长子出生,一直没再要孩子。

她偷偷和言娘说,她按照言娘说的易孕期避孕,可能她也是不易孕体质,加上月经规律,真的一直没再怀孕。

黛玉长子广裕已经7岁了,终于又有了,林如海和言娘也放心了。

也不是言娘催着黛玉多生孩子,实在是这个时代孩子夭折率太高,尤其是皇家宗室。

再生一个,双重保障。

可能是现在广裕进学了,搬到前院,长大了有分辨能力了,黛玉有心思再生一个了。

言娘又开始掰手指头,黛玉的预产期在10月左右。

那么自己按原计划7月出发不用变。

但今年,能赶回来广东过年吗?言娘很怀疑。

林老爷已经完全熟悉巡抚大人的职责了,开始新官上任三把火。

一是要想富,先修路。

修路,这是有经验的,也会出政绩的,治下的官员都积极响应。

二是全省推进义塾建设。

林老爷深刻认识到,认字才能促进知识的流通。

之前肇庆的义塾,因为时间短,只多了几位秀才功名的学子,效果还不明显。

但原本义塾只教《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有这结果也不足为奇。

现在全省推广义塾,遇到难题了,师资不行啊。

林氏学堂是从外地引进师傅,所需有限。

要是全省,那需要很多的师傅。

如果都从外地引进,所费不菲。

言娘看他眉头紧缩,对着自己身侧的儿子抬了一下下巴:“这不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嘛。林氏学堂的学子们教三千百,不是手到擒来的嘛!”

林老爷展颜:“确是,我疏忽了。还有各地县学、府学的学子。”

“不能强迫人家啊,别到时候人家告御状,说你荒废了他们的学业!”言娘担心的说道。

林老爷给了他一个眼神,意思是“这还用你说!”

言娘有些手痒。

林老爷到林氏学堂发表了一番即兴演讲,中心思想就是——你们回报家乡的时候到了!

带着知识、带着发家致富的方法,到家乡去,给自己的乡亲们带回去希望。

鸡贼的林老爷准备把从农书中整理出来的,各种比较简单的方子例如,制作果干的方子,制作干海鲜的方子,稻田养鸭、养鱼的方子,自制鸭绒的方子等等,用浅显易懂的文字,编纂成书,下发到各个义塾。

广东这边老百姓的主食还是红薯为主,其他的有玉米、水稻等。

其他的尚好说,红薯不易储存,那么制成红薯淀粉、红薯粉条、红薯酒也是不错的主意。

官府补贴银钱,雇佣仆人照顾去义塾任教的学员。

既温故而知新,又实践出真知。

毕竟人手有限,很多学子致力于科举,不能太浪费他们的时间,定的时间是一年。

他们在镇上执教,教会的学生,在考核合格后,派到村子里执教。

最基本的三千百,简单易学,朗朗上口。他们也能胜任。

这样一级一级往下渗透。

有天赋的,政府给予补贴,让他深造。

不过,考考考,老师的法宝。

考核制度也紧跟着推行开来,不仅学生们考试,义塾老师们也有考核。

赏罚分明呢。

果然,县学、府学的学子们响应的寥寥无几,响应的学子们还是从林氏学堂考进去的。

阿松、阿泰起带头作用,下乡人私塾老师。

言娘后来反应过来,这不就是古代版的下乡支教和科技下乡相结合嘛!

牛逼啊!

四月份,负责肇庆林家庄园研发部门的暗卫写信回来了:机械动力车制造成功了!

等林老爷休沐,就带着言娘和孩子们去肇庆了。

一进门,就看到一群不修边幅的工匠们在激烈讨论。

你一言,我一语,说的激动时,手舞足蹈的。

言娘佩服这些推动社会进步的科研工作者。

虽然现在被称为工匠,但在言娘心中,他们就是推动时代进步的科学家!

管事出声,说侯爷和郡主过来了。

讨论声戛然而止,开始参差不齐的行礼。

言娘立马叫起,让大家给自己讲解一下这个机械动力马车。

大家推举出一个小老头出来。

看来他很有威望。

林老爷低声告诉他,这位是好不容易请过来的墨家弟子。

墨家啊,言娘高上仰止,那不就是古代的学术天团嘛!

这位墨家老先生从开头讲起,每个人的功劳,期间遇到的难题都顾及到了。

根据已知的走马灯的原理,热空气上升带动扇叶旋转;还有夏日宝,空气从空旷的地方到狭窄的地方,流速会增快。

就像台风来了,风会从没关紧的窗户缝隙,带着哨子般的声音有力的冲进房间,让窗帘满天飞一样。

原本工匠们摩拳擦掌,想来原理都这么熟悉了,肯定很快就能出成果。

但忽略了煤炭燃烧需要大量空气,这需要一个不小的进气口。

虽然热空气会上升,但从空旷的地方到狭窄的地方不容易进去啊,狭窄的地方压力大,热空气从进气口跑出去了。

至此,陷入困境。

后来,墨家一位工匠喝茶思考的时候,看到炉子上的水壶,水滚后,冒出大量的水蒸气。

一拍巴掌,有了!

煤炭烧滚水箱里的水,让水蒸气从一个狭窄的口出去,推动齿轮,不就成了嘛!

大家欢呼,立马按着原理制造。

机械动力车是自己动了,但,有又一个难题,马力不够!承载不了太多的东西。

虽然车架是木制的,但发动机可是纯铁的,很有一番重量。

墨家工匠精益求精,当然不会上交半成品。

另一个墨家工匠被压水井启发,想到用活塞······

反正,最后成品蒸汽机机械动力车制作完成了!

言娘看后大喜:牛逼啊,老铁!

你永远能相信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