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珠、火锅、裹脚、高跟鞋

过来年,年满5岁的阿松、阿泰跟随哥哥的脚步,被送进学堂。

从小三胞胎都在一起,猛的一分开,呦呦赶到很不适应。

呦呦问言娘,为什么她不能去学堂,言娘无言以对。

孩子还小,让她怎么解释这个时代的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

言娘求救的看向林老爷,还是土生土长的这个时代的人解释吧。

后来,呦呦没在追问言娘这个问题,不过看着孩子还有些怏怏不乐。

黛玉带着她开始学习,这个时代大家闺秀需要学习掌握的技能。

言娘见呦呦渐渐恢复活泼,松了一口气。

想到上世,有diy瓷器小店儿。

和林如海说了一声,请了一位瓷窑的女师傅,过来教她自制瓷器。

人得学会自得其乐嘛。

言娘邀请黛玉、呦呦一起玩耍。

才开始学,言娘也没有好高骛远,说自己的目的,就是把大家房间里的花瓶包了。

呵呵。

等林老爷收到自己的歪脖子花瓶,还得摆在书桌上,自己目之所及的地方。

林老爷觉得一言难尽。

看着等待夸奖的言娘,最终憋出一句赞美:“挺天然的!”

言娘觉得是夸奖自己的作品质朴自然。

很高兴的和林如海分享:“是吧,瓷器师傅说,碎瓷片碾成粉末放进新的瓷器胚里,烧制后更结实。我特意给你的花瓶加了好多旧瓷粉。”

这都是我对你的爱啊,一定要好好欣赏。

林老爷:“······”

这天雨后,孩子们在房间里呆不住了,主子加下人们又浩浩荡荡的去花园了。

小孩子喜欢踩积水,有时候还跑到草地上踩一踩,软绵绵的很有趣。

阿寿是大孩子了,也忍不住偷偷的拉一下花枝,然后赶紧跳开,看树枝上的积水纷纷落下。

小孩子嘛,言娘视而不见。

等会儿回去集体洗澡换衣服,一份姜枣汤,

虽然已经入夏,但在南方,仍有好多树木在脱去旧叶,更换新衣。

一阵风吹过,黄色的树叶、花朵纷纷落下。

言娘接住从树上飘落的一片黄叶,说到:“都说一叶知秋,这个成语可不怎么适合南方啊。不过,这落英缤纷的,挺让人着迷的。”

“郡主,你不会又想‘花自飘零水自流’了吧?”黛玉提起前几天的事儿。

言娘虽然厚脸皮还是有些囧。

言娘前几天,见好多落花,想到前世小时候看的《还珠格格》,其中有一个夏紫薇坐着溪边,往溪水里撒花的镜头。

感觉好美啊,好像小仙女啊。

谁小时候没有个仙女梦?

谁小时候没有披过被单装大侠?

言娘就让丫鬟们把落花收起来,自己要去花园的荷花池里抛着玩!

来到湖边,找一块了有开阔的湖面的地方,趴到栏杆上,想象一下自己很仙气,就抓起一把落花开始抛洒。

看着落花洋洋洒洒的落入水面,有的被风刮到岸边。

很是诗情画意。

脑子里突然蹦出一句诗,言娘也念出来了:“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言娘虽然记不得这是谁写的诗了,但觉得很适合自己这时候的心境。

“娘,你往荷花池里大量抛洒落花,明天水会变臭的。里面的鱼会变成仰望星空鱼的。”在言娘很是潇洒的时候,阿寿幽幽的说道。

臭小子!

说为娘在人工制作臭水沟!

言娘的脸都要绿了。

才飘扬了一把落花的手臂僵着,考虑是不是此手臂换个方向落到臭小子的后鞧上。

很久没请他吃巴掌炒后鞧了。

言娘眼睛往阿寿臀部瞄。

“爹爹,姐姐,救我。阿娘恼羞成怒了!”

很好,全家人都知道了,不揍他一顿言娘誓不罢休。

最后娘俩气喘吁吁的摊在凉亭上,开始唇枪舌战。

一个说你不敬老,另一个说你不爱幼。

最后,在林老爷的调和下,握手言和。

“娘,你看这落在叶子上的雨水好似露珠。”呦呦喊道。

“嗯,是挺像露珠的。”言娘凑过去看了一下。

其他孩子也要凑过来看。

“阿寿,你知道什么时候有露珠吗?”言娘问道。

“《诗经》有云葭葭苍苍,白露为霜,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春秋季节,昼夜温差大的时候,容易形成露珠。”阿寿引经据典的回答道。

言娘颔首。

“阿松、阿泰、呦呦,娘忘记24节气是什么了,你们能给我背一下吗?”

“好的,娘。”三个人异口同声。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你们知道具体到每个节气,干什么吗?”

三人摇头。

“那要怎么办?”

“请姐姐赐教。”三人对着黛玉拱手。

黛玉抿嘴一笑,有条不紊的讲起来:“立春花开,雨水来淋,惊蛰春雷······不过,24节气更适合北方。”

“娘,露珠把小草的叶子放大了,脉络清晰可见。”蹲着观察小草叶子上露珠的阿寿,等姐姐讲完,说出自己的发现。

大家一蜂窝围过去看。

娘,玻璃也想露珠这样通透,如果磨成露珠的形状,就是一面凸出来,会不会也能放大物品?望远镜、眼镜是不是这个道理?”阿寿退到一边,等大家都看过了,提出自己的疑问。

言娘赞赏的看着自己的大儿子,很棒啊,“可能吧。让工匠们试一试就知道了。实践出真知嘛!”

“那如果玻璃一面凹进去,那会不会缩小物品呢?”聪明的黛玉开始发散脑洞。

“如果玻璃两面凸出来、或者两面凹进去、或者一面凸出来,一面凹进去的,用来观察物品会怎么样?”不待人回答,阿寿接着姐姐的脑洞,往下延伸。

“还有,玻璃凹、凸的程度不同,用来观察物品会影响显影的大小吗?”黛玉接着发出疑问。

“不知道,等工匠们实验过就知道了。嗯,如果不同的凹、凸玻璃叠加起来观察物品,会怎么样?”言娘补充两个孩子漏掉的。

言娘让人把工匠召过来,让两个孩子和工匠们沟通。

如果真出成果了,近视镜,老花镜,应该都不远了。

还有装逼神器——遮阳镜,也不远了。

也许,显微镜可能制作出来,那大清的微生物学研究也不远了!

期待大清医学的长足发展!

后来工匠摸索出来不同的镜片,还又说明书,言娘让下人给林氏学堂送过去一些,也许会有学生对杂学感兴趣。

言娘让工匠整了个平光镜,装上镜框,给林老爷戴一下,看能不能让自己感受到什么是斯文败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