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页

有那舍得花钱的,扔给那座位间来回溜达叫卖的小童,就能得上一荷叶扎成的斗子,里面装着炒制的南瓜子,至于瓜子,那是前朝末年才传入本土,价钱是要比南瓜子贵上一个铜子的。

所以在大堂中间,买了通座的客人是舍不得花钱订报纸,更不用说买书了,绝大多数人甚至不识字,这便是评书的作用之一,讲给这些无法买书读书的低层读者。

当然,说书先生能公开评忆白的作品是得到了燕氏书局的允许的,燕白专门找了各大茶馆老板,提出了免费让说书人说书的想法。

这属实让茶馆老板惊讶了,因为在这之前从来没有免费说书的,他们这些茶馆想评那些大热的小说,还得给人书局掏一笔钱买这个资格呢。

这是因为各大书局看不上说书带来的热度,因为说书人更多的面对的是底层人民,这些人没有钱,甚至大字不识一个。

就算他们喜欢这本小说,也不会掏钱去买的,反而,有了说书的,会影响到有钱买书的读者,万一人家不再花钱买书,跑去听书了呢?

这便是目前各大书局普遍的想法,可燕白不这么想,他有心把宋青瑶的书推到沪上以外的城市。

人都是从众的,一个东西突然出现,闻所未闻,肯定不会有很多人愿意去试一试,可倘若在见到它之前,身边人,大街小巷总是听闻,这就打好了基础,铺垫了引子。

而什么样的人会游走于各个地区之间呢,并且人数巨大呢?

便是那些底层跑生活的人,车夫、小贩、跑商的拉货人……

倘若这些人喜欢上了宋青瑶的书,当他们在外面营生,到处跑的时候,难道不会提起宋青瑶的书籍?只要有人提起,就变相地提前替宋青瑶的小说作了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