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迫说什么都要请季知行去学校外面撮一顿,季知行没拒绝,叶诗也跟去了。
菜端上来吃了几口,邓迫才开始大话曾经。
“很久以前,我是多么聪明的一个孩子啊!”
从小学到高中,他上课睡觉下课打球,回家唯一的作业就是玩游戏,临考前翻翻课本就能考第一。那时候“天才”这个词简直就是为他量身打造的。
他本来以为这个词会一辈子焊死在他脑袋上,可上了大学尤其还是读的物理专业,他就发觉过去的那套不那么灵光了。
本一还在中游,本二低空飘过,本三差点挂科,他毕竟还是有理想的,奋发了一年终于顺利上岸,拜入高霄教授门下。
要知道,高霄教授差不多可以算是燕大最受欢迎的教授了。性格诙谐,经费宽裕,科研能力强,对学生也大方,差不多就是学生心中最完美的导师,想拜入他门下的不知凡几。可条件好自然标准高,高霄教授每年也就收两个博士、三四个硕士罢了。
邓迫那时候其实对自己都没什么信心,没想到真的过了。他一度兴奋得恨不得为导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蜡炬成灰泪始干,但事实是残酷的。
十几年来,他基本都在靠自己的天赋解决问题。即使大四那一年还算努力,但他仍然没有培养出静下心阅读文献的好习惯。
所以,每每面对电脑读文献,读没读进去不知道,反正总能在屏幕前收获一箩筐的落发。
在硕博阶段,不读文献不读专业书籍是学不到什么的,导师可不会像中小学教师那样把知识点掰开了揉碎了恨不得喂到嘴巴里去。
他努力过,但很痛苦,以往对知识的轻慢终于叫他遭了报应。
“我真的,有时候看完了简直等于白看。”邓迫站起来开始模仿营销号讲废话,“读论文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量子物理这个词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读论文其实就是读量子物理的论文,大家可能会很惊讶为什么会读量子物理的论文呢?但事实就是这样,小编也感到非常惊讶……”
邓迫表演完废话文学就坐回去继续演绎苦情剧经典镜头之痛苦抱头:“所以,在我阳光明媚的外表下,其实藏着一颗焦虑而破碎的心……”
“呕!”叶诗忍不住干呕,“你叙述就叙述!别抒情!”
季知行明白邓迫的困境了,“坐不住,记不住,想不通”,这是很多人读文献时的痛点。他挺喜欢邓迫的性情的,而且这个月来邓迫也给了他很多帮助,于是主动说道:
“需要我帮什么呢?”其实他也猜到了,无非就是讲论文。
果然,邓迫双手合十,拜托季知行:“以后有空的话能带我看论文吗?”
“可以啊。”季知行欣然应允,他特别愿意看人努力学习。
人才是国家强盛的根本,他不能与桃李满天下的教师们相提并论,但也能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一粒两粒的火种燃烧得更旺盛些。
经过商量,两人商定了论文讲解方案。邓迫每两天挑一份他需要的论文交给季知行,第一天他自己先读一遍,第二天再听季知行解析。
一开始是一对一授课,后来叶诗也加入旁听。
他虽然是博士,但读文献的能力并没有好到哪里去。毕竟这世上没有哪个老师专门会开一堂课教导学生如何去读文献,硕导、博导们往往只起一个“师傅领进门”的作用,大家只能“修行在个人”。
况且季知行讲得真的很好,从论文的核心成果到研究方法,从理论基础到实验方案,都解析得头头是道、深入浅出,叫人一听就脑门一亮,觉得眼前突然明朗了。
而且他除了解析论文本身,也会适当地旁征博引,分析参考文献,同时也不吝于分享自己钻研文献的方法。
这种能有效抓住关键、能层层深入的阅读方法是很宝贵的,很多人直到毕业也未必能学会如何高效率高质量地精读文献。
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渐渐地,旁听的人越来越多,连其他导师的学生也慕名而来。
量子物理毕竟是物理学的前沿热点,学物理的硕博们主攻量子物理的不在少数,所以在短短的半个月内,定期聚集到办公室听季知行解析论文的就有二十几个人了。
高霄教授发话,让季知行不必拘泥于他们实验室的科研方向,举凡量子物理相关的文献都可以多看看,好夯实基础拓展视野。所以后来,来旁听的人就商量着轮流挑论文请季知行解析。
季知行并不觉得这是浪费时间,反而觉得受益匪浅。给别人讲论文其实正是在践行“费曼学习法”。通过教会别人,高效倒逼自己主动学习,从而对知识掌握得更深入更透彻。
就如当初在期末补习班,他在讲题时突然得到打通三套算法的灵感。这段时间因为要定期解析各种论文,他不仅逼着自己迅速深耕量子物理,还得到了很多启发。
又过了一段时间,实验室的办公室已经挤不下那么多人了。
祝主任闻讯,特地给季知行安排了一间专用教室。一开始是三四十座的小型研讨室,后来又换成梯形教室,并在官网上线了“一起读文献”预约模块,方便季知行备课与管理课堂。
季知行站在讲台上指着论文配图解析道:“从这张图曲线的变化与散点的占比程度可以看出……”
他看着座无虚席的教室,突然反应过来,怎么好像莫名其妙地他就开始在燕大上课了?
作者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