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陈同志, 如果你们工作组能多了解一下我们村的历史,就会理解我们的选择;同样的, 如果你们多了解一下从前的我, 就会体谅同情现在的我。”

陈晨说道:“听韩同志这话, 你和你们村都很有故事。”

韩兑说:“孩子没娘, 说来话长。总的来说就是:

旧社会我们很苦, 社员满肚子阶级血泪仇。

新社会我们也苦, 天灾频发田地少吃不饱。

国家虽然总救济,可是我们社员觉悟高。

不为社会做贡献已是错,哪能为组织增加负担?”

陈晨点头:“你们村的社员真是让人钦佩。”

韩兑接着前面铺垫的主题说道:“我们村人穷有志气,后来从大寨人民那儿学到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于是决定‘农业学大寨’。可问题是我们想学大寨,还得受地理环境的制约;我们再次寻找学校的榜样,又加了一条‘工业学大庆’ ,经过我们艰苦地摸索奋斗,终于走出一条带有韩李村特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那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立足本地,因地制宜,以农为本,全面发展工业,释放出一小部分商业。”

陈晨再次点头,“原来如此,这就是韩李村特色的道路,这是韩同志独创的?”

韩兑忙说:“独创不敢当。算是土洋结合吧,就像当年,领袖走农村包围城市一样。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种办法有很强的生命力,韩李村的发展就是明证;同时,它也被一部分人诟病,比如说一些思想不够解放,对马克思主义吃得不太透的人,抑或是受教条主义影响深的人,可能会看不惯。当然,我相信,也一定会有一些高瞻远瞩的人看得清楚其中的利弊。”

陈晨笑道:“韩同志是在间接夸赞我高瞻远瞩?”

韩兑不好意思地说道:“哎呀,被你看出来了。我这人从小在乡下长大,见的世面少,性子直,不会夸人,就怕把握不住度,让你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