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愣了一下,随即点了点头:“是,那小子回来后写了整整五页检讨,现在每次开机前都要对着操作规程念三遍。”
“这就是管行的关键——既要给方向,也要划红线。”林辰的目光扫过全场,“你可以允许员工走弯路,但不能让他们掉沟里;可以接受他们犯错,但不能容忍他们明知故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陈默在笔记本上画了个箭头,从“管心”指向“管脑”,再指向“管行”,三个词之间形成了一个闭环。他忽然明白,这三管环环相扣——先让人心安,再让人脑活,最后让人脚稳,缺了哪一环都不行。
“最后一管——管果。”林辰的声音里带着总结的意味,“咱们干企业,终归是要结果的,但这个结果不能只看账本上的数字。”
屏幕上出现两份合同,左边那份金额巨大,甲方要求用不符合标准的原材料,备注里写着“利润空间30%”;右边那份金额小了一半,却明确要求“符合国际环保标准”,利润空间只有15%。
“去年这两份合同,我们选了右边这个。”林辰的手指点在右侧合同上,“当时采购部、销售部都反对,说‘放着钱不挣是傻子’。但现在大家再看,选右边这个的客户,今年又给我们介绍了三个新客户;而左边那个客户,上个月因为用劣质材料被曝光,合作的厂家都被牵连了。”
台下响起一阵吸气声,不少人这才知道还有这么回事。陈默记得当时董事会争论得特别激烈,林辰拍着桌子说“宁可不挣钱,也不能砸了招牌”,最后硬是压下了所有反对意见。
“什么是好结果?”林辰的声音回荡在会场里,“是客户拿到我们的产品时说‘这东西靠谱’,是员工领到工资时能挺直腰杆说‘这钱挣得踏实’,是我们晚上躺在床上,想起今天干的事,能睡得安稳。”
他拿起保温杯喝了口茶,茶水在喉咙里发出轻响:“上个月客服部小周创了纪录,客户满意度百分之百。有人说她运气好,碰到的都是好说话的客户。但我看了她的通话记录,有个客户因为物流问题闹了半小时脾气,小周没急没躁,陪着聊了四十分钟,不仅解释清楚了问题,还跟客户聊起了孩子上学的事,最后客户说‘就冲你这态度,我以后只买你们家的’。”
客服部区域爆发出一阵掌声,小周红着脸低下头。陈默想起林辰当时在全公司邮件里写的话:“我们卖的不只是产品,更是人心。客户买的也不只是东西,更是信任。”
“所以这四管——管心、管脑、管行、管果,说到底是一回事。”林辰的手指在讲台上敲出节奏,“管心是让大家愿意来,管脑是让大家会思考,管行是让大家有章法,管果是让大家有奔头。”
他拿起话筒,声音透过音响传遍每个角落:“十年前我刚接手公司时,老董事长跟我说‘管理就像放风筝,线太紧会断,太松会飞,你得找到那个平衡点’。现在我明白了,这四管就是那根线,心是风筝的骨架,脑是风筝的翅膀,行是拉动的力量,果是最终的方向。只有四线合一,这风筝才能飞得高,飞得稳。”
话音落下的瞬间,会场里的掌声比刚才更热烈了。这次不仅有人站起来,还有人激动地挥舞着手臂,连平时最沉默寡言的研发部都响起了震耳的跺脚声。陈默看着那些涨红的面孔,听着这排山倒海的掌声,忽然觉得这四管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而是藏在日常工作里的点点滴滴——是老张攥着的维修单,是市场部撕碎的策划案,是王博士没说出口的迷茫,更是每个普通人心里那份“想把事做好”的朴素愿望。
林辰站在聚光灯下,脸上带着如释重负的笑容。他没有像演讲家那样挥手示意,只是静静地看着台下,目光像月光一样温柔。陈默知道,关于四管的故事今天只是开了个头,明天太阳升起时,这些掌声里的期待,终将变成每个人脚下的路。
侧台的时钟指向九点,窗外的夜色更浓了,而会场里的光,却越来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