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能的输送如同奔涌的河流,在各个设备间流转;化学反应的放热与吸热,在特定区域形成温度与能量密度的高低差;流体的动能、物料分子间的作用力……所有这些,都形成了或强或弱、或有序或紊乱的能量涟漪,交织在一起。
他缓步沿着生产线行走,目光看似随意地扫过各个设备,实则心神已沉浸在那无形的能量图谱之中。步东明跟在一旁,看着儿子专注的神情,没有出声打扰。
当走到那个催化剂预活化舱时,步高峰停下了脚步。在他的能量感知中,这个环节的能量场显得有些异常——并非剧烈的不稳定,而是一种深层的与不均匀。能量的传递仿佛遇到了一层无形的阻碍,流转不畅,导致核心区域的能量密度未能达到最优,反应效率自然大打折扣。这种感觉,就像水流遇到了隐藏在河床下的乱石,表面平静,内里却暗流受阻。
步高峰指着那个巨大的金属罐体,语气平静却笃定,这个活化舱,内部的流体混合和温度场分布,均匀性上可能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
步东明有些惊讶。这个问题他们技术团队也初步怀疑过,但精细的流场和温度场检测需要昂贵的仿真模拟和传感器阵列,成本和周期都是他们这种小企业难以承受的。你怎么看出来的?他忍不住问道。
一种感觉,步高峰含糊道,他无法解释能量感知,只能引导,结合设备结构和物料特性推测的。或许,我们可以先尝试在舱体内壁的几个关键点位,加装一些廉价的、高灵敏度的微型温度或流速传感器,先采集一批实际运行数据看看?不需要全覆盖,先找几个疑似盲区或死角的点位。另外,进料管道的角度和入口流速,是不是可以微调一下,看看能否促进更充分的湍流混合?
小主,
他的建议听起来合情合理,是基于常见的工程优化逻辑,并未涉及任何超常能力。步东明若有所思,立刻招手叫来了现场的技术负责人,将步高峰的建议转达,让他们着手研究和设计简易的测试方案。
随后,步高峰来到生产线末端的成品水质监测点附近。这里,经过净化处理的水流通过监测仪器,进行最后的质量把关。在他的能量感知中,监测仪器探头周围的水体能量场,存在一种极其细微的、周期性的扰动。这种扰动的频率,与旁边一台为其他工段提供动力的大型泵机产生的低频振动隐隐吻合。
这里也是,步高峰再次开口,监测点离那台大泵太近了,虽然可能做了基础隔振,但一些低频的机械振动传导,可能会干扰探头的精确读数,导致数据出现你们说的那种小幅波动。是不是可以考虑给监测点做一个更专业的隔振基座,或者,如果条件允许,将监测点稍微移位,避开这个主要的振动源?
技术负责人听着步高峰条理清晰、直指问题可能的根源的建议,看向他的目光也从最初的好奇变成了信服。他连连点头:步同学说的有道理!这些问题我们之前也模模糊糊感觉到,但没这么清晰。加传感器和调整进料口我们马上安排实验!监测点移位需要评估一下管线布局,但隔振方案可以先做起来!
步东明看着儿子仅仅是通过观察和简单的逻辑推理,就接连指出了可能困扰技术团队许久的问题方向,心中感慨万千,用力拍了拍步高峰的肩膀,一切尽在不言中。
在工厂待了大半天,步高峰又针对物料转运效率、几个阀门节点的潜在能耗损失等细节提出了好几条看似简单却直指核心的优化建议。步东明和技术团队虽然将信将疑,但都觉得值得一试,成本不高,却能可能带来显着的效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