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年代小丫头的快乐生活19

第十九章 燕园国奖起争执,青春偕行暖书香

七十年代末的北京,秋意正浓。北京大学的校园里,未名湖碧波荡漾,博雅塔巍峨矗立,金黄的银杏叶铺满小径,空气中弥漫着学术的静谧与青春的朝气。晓丫提着粉色行李箱,站在古朴的校门前,眼里满是憧憬与忐忑——这里,将是她接下来四年的求学之地,也是她和陈向阳共同奔赴未来的起点。

陈向阳送晓丫到中文系宿舍楼下,帮她拎着行李,眼神温柔又不舍:“我在清华等你,周末就来看你。” 清华与北大相隔不远,坐公交只需半个多小时,这是他们早就打听好的。

“嗯!” 晓丫点点头,脸颊微红,“你也要照顾好自己,记得按时吃饭,别总熬夜看书。” 陈向阳被清华物理系录取,凭着扎实的基础和刻苦的劲头,刚开学就得到了导师的赏识,跟着参与了一个科研项目。

两人依依不舍地告别后,晓丫走进了女生宿舍。宿舍是四人间,上下铺,靠墙摆着四张书桌和衣柜,虽然简陋,但干净整洁。另外上下室友已经到了,正围在一起整理东西。

“你好!你就是晓丫吧?我叫张燕,来自天津!” 一个扎着马尾辫、性格爽朗的女生率先站起来打招呼,她笑容明媚,一眼就让人觉得亲切。

“你好!我叫李梅,来自上海。” 说话的女生戴着眼镜,气质文静,说话轻声细语。

“我叫王芳,来自陕西农村。” 最后一个女生身材瘦小,有点内向,说话时带着腼腆的笑容。

“你们好!我是晓丫,来自东北靠山屯。” 晓丫笑着回应,很快就和室友们熟络起来。大家一起整理行李,分享家乡带来的土特产——晓丫带来了系统奖励的花生、红枣和水果罐头,分给室友们,引得大家连连称赞。

接下来的日子,晓丫迅速适应了大学生活。北大的课堂自由而严谨,老师们学识渊博,讲课深入浅出,让她深深着迷;图书馆里藏书丰富,她常常泡在里面,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宿舍里的氛围也十分融洽,张燕活泼开朗,总能带动气氛;李梅细心周到,经常帮大家整理笔记;王芳虽然内向,但勤劳朴实,主动承担了宿舍的卫生打扫。四个来自不同地方的女生,像姐妹一样互相照顾,互相支持。

陈向阳果然每周都来看晓丫,有时是周末下午,有时是周三晚上没课的时候。他会骑着从学校借来的自行车,带着晓丫逛遍北京的大街小巷——天安门广场的庄严肃穆、王府井大街的热闹繁华、颐和园的湖光山色,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他还会给晓丫带清华食堂的招牌菜,或者自己攒了很久的粮票换的点心,晓丫也会给她带自己做的鞋垫、织的围巾,两人的感情在朝夕相处中愈发深厚。

开学一个多月后,系里公布了国家奖学金的评选通知——这是恢复高考后首批国家级奖学金,每个系只有两个名额,不仅能获得五百元现金奖励,还能在毕业分配时优先选择单位,消息一出,整个中文系都沸腾了。

晓丫的成绩在班里稳居第一,开学初还主动报名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下乡支教”活动,利用周末时间去北京郊区的农村小学讲课,社会实践加分遥遥领先,成为国奖的热门人选。而另一个热门人选,是来自北京本地的女生林薇薇。

林薇薇的父亲是市里的干部,家境优越,穿着时髦,成绩仅次于晓丫,而且她参与了系里一位教授的科研项目,在学术加分上很有优势。两人各有千秋,国奖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

评选通知公布后的第十天,系里召开了国奖评选答辩会,邀请了系领导、专业课老师和学生代表担任评委。晓丫和林薇薇作为主要候选人,先后上台展示自己的成绩、科研成果和社会实践经历。

晓丫的答辩沉稳而真诚,她详细介绍了自己在靠山屯的成长经历,以及下乡支教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还展示了农村小学孩子们写的感谢信和当地公社开具的优秀志愿者证明,赢得了台下阵阵掌声。

林薇薇的答辩则显得自信满满,她着重介绍了自己参与的科研项目,展示了和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初稿,言语间带着几分骄傲:“我的科研项目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相比之下,有些同学的社会实践虽然值得肯定,但在专业性和贡献度上,还是有所欠缺。” 她的话意有所指,眼神瞟了一眼晓丫。

晓丫心里有些不舒服,但没有当场反驳。答辩结束后,评委们开始讨论打分,学生代表们也纷纷发表意见,现场气氛有些微妙。

“我觉得晓丫同学更符合国奖标准,她成绩优异,社会实践踏实,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学生代表张燕第一个发言,她是晓丫的室友,一直很佩服晓丫的努力和善良。

“我不同意!” 另一个学生代表站起来说,“林薇薇同学的科研成果更突出,学术潜力更大,国奖应该奖励给更有学术价值的学生。” 这个学生是林薇薇的同乡,平时走得很近。

小主,

“社会实践也是国奖评选的重要指标,晓丫同学的支教活动帮助了很多农村孩子,意义重大,不能忽视。” 李梅也站出来为晓丫说话。

“科研项目才是硬实力!支教谁都能去,有什么技术含量?” 林薇薇的支持者反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