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风暴,比杨昭预料的来得更快,也更猛烈。汝州商道盛会的消息,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块巨石,激起了千层浪。特别是那些密报,详细描述了汝州百姓对杨昭的狂热拥护,以及“兴农计划”所展现出的巨大潜力,让太师府和吏部尚书府的权贵们寝食难安。
太师摔碎了上好的汝窑瓷器,怒吼声响彻整个府邸。他无法接受一个昔日被他鄙夷的“废物”,竟然能在短短时间内,凝聚如此可怕的力量。
“杨昭!杨昭!”太师的胸膛剧烈起伏,手指指向地面碎裂的瓷片,“他是在挖我等的根基!他是在动摇大乾的社稷!”
赵广颤抖着身体,不敢抬头。他清楚,父亲的怒火,足以焚尽一切。
“父亲,朝中已有不少官员,开始附和杨昭的‘兴农计划’。他们甚至上书皇帝,请求在各自州府推广!”赵广的声音带着哭腔,他感到前所未有的绝望。杨昭的手段,完全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范畴。
太师猛地停下脚步,他那张老脸因愤怒而扭曲。
“附和?哼!不过是些见风使舵的小人!”他恶狠狠地说,“他们以为杨昭能给他们带来什么?不过是镜花水月!”
“可是,百姓们都信了。汝州的百姓,确实因为水库得了实惠。”赵广低声提醒。
太师一怔,随即冷笑起来:“百姓?一群愚昧之徒!他们懂得什么?不过是被杨昭的花言巧语蒙蔽了双眼!”他踱步至书案前,拿起笔,飞快地写下一封奏折。
“传我命令!立刻派人,散布杨昭妖言惑众,意图不轨的谣言!同时,召集门生故吏,在朝堂上联名弹劾杨昭,指责他擅自插手民生,逾越规制!”太师的声音带着阴狠,他要将杨昭彻底钉死在耻辱柱上。
与此同时,吏部尚书王大人府邸,气氛同样凝重。王尚书坐在太师椅上,双手紧握扶手,指节发白。
“杨昭此子,其心可诛!”王尚书的声音低沉,带着难以掩饰的惊惧。他不像太师那般暴怒,而是更注重权衡利弊。
“尚书大人,杨昭如今民望极高,若强行弹劾,恐引来民怨。”幕僚提醒。
王尚书摆摆手,示意他不必多言。
“民怨?哼!只要控制住京城,控制住朝堂,那些贱民又能如何?”王尚书冷哼一声,接着说:“不过,太师的法子,太过简单粗暴。”
他眯起眼睛,沉思片刻。
“传令下去,查!给我彻查杨昭在汝州的一切!特别是那新政券和兴农券,其中定有猫腻!我不信他能凭空变出钱来!”王尚书要找出杨昭的破绽,一击致命。
他要做的,是釜底抽薪,而非正面硬刚。他清楚,杨昭的崛起,已经让京城旧有的权力格局,出现了裂痕。他必须小心翼翼,才能在这场风暴中保住自己的地位。
就在京城权贵们各自盘算,准备反扑之际,杨昭在汝州,已经开始了下一步行动。他站在水库旁,看着即将完工的工程,心里浮现出新的计划。
“苏墨,李沐风。”杨昭轻声唤道。
“家主!”两人应声上前。
“传令下去,杨氏商会,将派遣商队,携带汝州水库的详细图纸和‘兴农计划’的全部文书,前往周边各州府。”杨昭的声音平静,却带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