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清吏司发威,京城风雨急

“侯爷,周郎中交代,清流书社的资金来源,除了魏国公府,还有江南的几家豪门。”苏墨向杨昭禀报,脸色严肃,“其中,江南顾氏和吴氏,是最大的两家。”

杨昭听闻,眼中寒芒一闪。顾氏和吴氏,正是江南地区与杨氏齐名的顶级豪门,这些年杨氏崛起,已隐隐压过他们一头。看来,京城的政治斗争,与江南的商业竞争,已然交织在一起。

“果然,这些老鼠都藏不住了。”杨昭冷哼一声。他想起了柳如烟和苏墨带来的急报,江南工坊被破坏,技术人才被挖走,商路受阻,原来都是这些家族在背后搞鬼。

他看向苏墨:“周郎中既然已招供,便将此案与户部侍郎张文德案并案处理,将所有证据一并呈送大理寺和都察院,务必将此案办成铁案。同时,将周郎中和刘侍郎的罪状,以及查抄所得,在京城张贴布告,让百姓周知。”

“是,侯爷!”苏墨领命。

就在清吏司在京城掀起腥风血雨的同时,江南那边,杨昭的“备用方案”也开始发挥作用。

柳如烟和苏墨按照杨昭的指示,将杨氏在江南的精锐工匠和核心技术资料秘密转移。同时,那些被高价挖走的工匠,成了杨昭手中的“棋子”。

这些“被挖走”的工匠,实际上是杨昭精心挑选的,其中一部分是杨氏培养的忠诚死士,一部分则是被杨昭以更高待遇和未来前景说服的投诚者。他们带着杨昭刻意泄露的“改良版”技术,进入了顾氏和吴氏的工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些“改良版”技术,表面上看起来先进,但实际上却存在细微的缺陷,或者在关键环节上做了保留。顾氏和吴氏以为得了宝,欣喜若狂,投入巨资按照这些技术进行生产。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逐渐暴露。他们生产出的丝绸,虽然初期品质尚可,但在耐久性和染色牢固度上,却远不如杨氏正品;他们仿制的造纸技术,纸张韧性不足,容易破损;甚至连他们高价挖走的那些“火器”专家,也因为杨昭在火药配方上做了手脚,导致其生产出的火器威力不足,甚至存在炸膛的风险。

“侯爷,顾氏和吴氏最近很是焦头烂额。”柳如烟在京城的侯府向杨昭汇报,“他们投入巨资仿制我们的技术,却频频出问题,损失惨重。他们挖走的那些工匠,也开始抱怨技术有问题,甚至有人怀疑是杨氏故意设局。”

杨昭嘴角勾起一抹弧度:“这正是我们想要的结果。让他们尝尝偷鸡不成蚀把米的滋味。”

“不仅如此。”柳如烟继续道,“我们启动了备用商路,通过隐秘渠道将杨氏的优质产品运往各地,同时在关键时刻,压低了顾氏和吴氏同类产品的价格。他们现在腹背受敌,在江南的商业版图上,已经开始出现裂痕。”

苏墨补充:“侯爷,据我们安插在江南的情报,顾氏和吴氏已经开始内讧,互相指责。他们甚至派人来京城,试图通过朝中关系,向我们施压。”

“他们会来的。”杨昭淡淡的说。他深知,这些家族在商业上的失败,必然会促使他们将重心转向政治,试图通过权力来弥补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