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朝后,王大人等人失魂落魄地回到府邸。不出所料,当天下午,大理寺和刑部的人便登门拜访,奉旨查抄那些与他们亲族有染的商铺和粮仓。不到三日,京城内外便传出数家老牌商户被查抄,家产充公的消息。这些商户的后台,无一例外,都指向了朝中几位德高望重的老臣。
一时间,朝野震动。杨昭的手段之狠辣,让所有人都为之侧目。他不仅在商业上彻底击溃了对手,更借机清除了政敌在经济领域的势力,将京城的经济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兵部尚书府,杨昭听着苏墨汇报各处查抄进展,脸上没有多余表情。
“侯爷,那些被查抄的商铺和粮仓,已按照您的吩咐,全部收归兵部名下,准备设立新的商行。”苏墨汇报,“京城百姓对侯爷的感激溢于言表,甚至有老者在街头为侯爷立生祠。”
“生祠之事,不必宣扬。”杨昭摆手,他看向舆图,手指划过几处关键的经济节点,“新的商行,其业务范围不限于粮食,还可涉足布匹、盐铁、甚至药材。苏先生,你着手制定一份详细的运营方案,核心要义是确保物价稳定,惠及民生。”
“是,侯爷。”苏墨领命。他明白,杨昭此举,不单是为了盈利,更是为了通过掌控民生必需品,进一步稳固杨氏在京城的地位,同时也能为推行新政积累基础。
杨昭并未满足于此。他手中握着超越时代的知识,岂能只做个稳定物价的“活菩萨”?京城经济的掌控,只是他宏图伟业的第一步。
数日后,杨昭再次上奏,请求皇帝推行新政。他提出的方案,涉及土地、科举、教育等多个领域,每一项都直指大乾王朝的积弊。
“陛下,大乾土地兼并严重,百姓无地可耕,流民四起,这非长久之计。”杨昭在御前奏对,“臣以为,当推行‘均田制’,丈量全国土地,限制豪强兼并,确保耕者有其田。”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哗然。均田制,这是要动士族门阀的根基啊!那些世代拥有大量田产的勋贵和世家大族,无不脸色大变。
“荒谬!”一名老臣忍不住出声,“祖宗之法不可变!土地乃私产,岂能随意丈量,限制兼并?此举必将引起天下大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