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爷,这地方,排水难啊。挖了沟,雨水一来,很快又满了。”一个老把式出声。
杨昭摇了摇头:“排水并非只靠一两条沟渠。杨忠伯,你带人去库房,寻些工具来。我要的工具,是那种锄头更宽,铁锹更薄的。”
杨忠有些疑惑,但还是去了。没多久,他便带回几把样式老旧的农具。
杨昭接过一把锄头,指着茶园南侧的一处高地:“从这里开始,挖一条主沟渠,深两尺,宽一尺半。然后,每隔五丈,从主沟渠分出一条支沟,深一尺,宽八寸。这些支沟要一直延伸到茶园边缘,将水引入园外的小溪。”
老把式们听得一头雾水。这挖沟的法子,跟他们祖辈传下来的完全不同。更奇怪的是,杨昭指出的位置,有些看起来根本不像是能有效排水的地方。
“少爷,这样挖……怕是没用啊。”有人小声提醒。
杨昭不理会他们的质疑,他用手中的锄头在地上划出清晰的线条:“照我说的做。挖出来的泥土,先堆在一旁,日后有用。”
他亲自示范,虽然身体虚弱,动作有些颤抖,但他每一次挥锄,都精准地落在他划定的线上,而且下锄的角度和力度,都有些不同寻常。老把式们看在眼里,心里犯嘀咕。这傻子,病好了之后,连挖土都挖得这么……规矩?
杨忠见状,立刻吩咐:“都愣着做什么?少爷的话没听到吗?照着少爷说的做!”
在杨忠的督促下,老把式们虽然心存疑虑,但还是拿起工具,开始按照杨昭的指示挖土。
杨昭则没有闲着,他一边观察着老把式们的动作,一边在脑海中调整着【数据沙盘】的模拟结果,确保每条沟渠的走向和深度都能达到最佳排水效果。他还时不时地纠正老把式们一些不规范的动作,比如挖土的姿势,以及如何更省力地搬运泥土。
“王老三,你这锄头下得太浅了,要再深半寸。”
“李老二,你这泥土堆得太远,要堆在沟渠旁边,便于日后回填。”
这些细节,让老把式们惊讶。一个“傻子”,竟然能对挖土这种体力活指手画脚,而且说得头头是道,甚至比他们这些干了几十年的老把式还要精细。
日头渐渐升高,茶园里的积水开始顺着新挖的沟渠缓缓流动,汇入主沟,再排出园外。虽然只是初步的成果,但那缓缓流淌的水流,却像一道清泉,冲刷着老把式们心中的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