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上人口构成复杂:有早年迁来的闽粤移民(多数受荷兰人压迫),有被荷兰人役使的土着居民,也有少数留下来的荷兰、西班牙混血后代及皈依基督教的民众。
“将军,这些‘红毛番’的教堂和学校,该如何处置?”一名属下请示。
郑森看着那座尖顶教堂,沉思片刻,道:“传令,所有荷夷之军事设施、象征物,一律拆除。然其教堂、医馆,若未参与抵抗,且岛上百姓仍有需者,可暂予保留,但需登记造册,由官府接管,其所传之教,不得强迫百姓信奉。”
他深知,治理需要刚柔并济。一方面要彻底清除殖民痕迹,确立大明法统;另一方面也要稳定人心,恢复生产。他参照林宸在大陆推行新政的经验,着手制定《台湾安抚与发展暂行条例》,内容包括:承认早期移民开垦的土地所有权,鼓励大陆民众迁台垦殖,设立官办学堂推广官话和儒学,利用岛上丰富的硫磺、鹿皮等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并计划修建连接南北的官道和港口。
林宸通过电报,对郑森的初步方略表示了肯定,并指示:“台湾孤悬海外,位置紧要,当以‘固本培元,海防优先’为要。可先行规划基隆、高雄(此名提前借用)等良港,以为海军基地及商埠之用。”
一张描绘台湾未来发展的蓝图,正在废墟之上缓缓展开。
三、 西夷震动,格局重塑
台湾光复的消息,以比官方渠道更快的速度,通过商船和传教士,传遍了整个远东乃至欧洲,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马尼拉的西班牙总督府内,气氛凝重。他们失去了一个潜在的盟友(荷兰人),而一个更加强大、更具侵略性的大明帝国,已然雄踞于他们的北方面前。
“我们必须加强吕宋的防御!同时……或许可以考虑与英国人进行更深入的接触?”西班牙总督忧心忡忡地对他的幕僚说道。
巴达维亚(雅加达)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总部,则是一片哀鸿。他们在远东最重要的据点之一丢失,巨额投资血本无归,军事声望遭受重创。公司董事会陷入了激烈的争吵,一派主张集结力量报复,另一派则认为应当承认现实,避免与大明这个新兴的庞然大物进一步冲突,转而巩固在东南亚岛屿的利益。
而在伦敦和巴黎,关于“东方巨龙苏醒”的报告被摆上了国王和重臣的案头。大明展现出的强大海军力量和惊人的技术突破,迫使这些西方的航海强国开始重新评估远东的力量平衡,调整他们的全球战略。贸易、传教、殖民……所有的计划,都不得不将大明这个变量慎重地考虑进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明的崛起,已然开始搅动整个世界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