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东方暂时获得了喘息之机,但权力核心的博弈与远方的威胁从未停歇。太子的成长被皇帝赋予了特殊的期待,而工业巨轮碾过的土地,也在催生着新的矛盾与机遇。
一、 麒麟巡院,初触惊雷
遵照崇祯皇帝的暗示,太子朱慈烺在少数侍从和翰林讲官的陪同下,首次以“见习”名义,正式造访格物院。这一次,不再是以好奇少年的身份,而是带着观察与学习的使命。
林宸亲自陪同,小林玥作为技术负责人出面讲解。流程严谨而细致,从蒸汽机的轰鸣工坊,到精密测量的仪器车间,再到戒备森严的火器研发区域。
朱慈烺看得十分专注,不时发问,问题往往能切中要害,显示出他确实做过功课,并且对“实学”抱有相当程度的认可。在观看定装弹药生产线时,他拿起一枚黄澄澄的子弹,感受着那冰冷的金属触感和精密的做工,感叹道:“小小一枚,竟蕴含如此威力与巧思。林姑娘之才,堪称国士。”
小林玥依旧是那副清冷模样,只是微微颔首:“太子殿下过誉。此乃格物院上下同仁合力之功,亦是时代潮流所向。”
然而,当参观到电报实验室,了解到那“瞬息传讯千里”的构想时,朱慈烺的眼中除了惊叹,还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他转向林宸,语气温和却带着深意:“太师,此物若成,于军国大事自是裨益无穷。然,消息传递如此之速,亦需配套之律法与监管,以防……信息淆乱,惑乱民心。不知太师与格物院,于此可有考量?”
这个问题,已然超出了单纯的技术范畴,触及了信息权力与社会控制的核心。林宸心中微动,太子果然非池中之物,开始从统治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了。
“殿下所虑极是。”林宸从容应答,“电报之用,初始必限于军国急务与朝廷政令。如何民用,何时民用,需待技术成熟、律法完备之后,由陛下与朝廷定夺。格物院只负责将其实现,如何用之,权在朝廷。”
他将技术的“使用权”和“解释权”清晰地分离并上交,态度坦荡。朱慈烺闻言,点了点头,不再多言,但目光在那些缠绕的电线和闪烁的火花上又多停留了片刻。
太子的这次巡视,气氛总体融洽,但他提出的问题,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林宸知道,皇室对格物院的关注,已从“这是什么”深入到了“这会影响什么”的层面。
二、 新政之痛,流民新途
工业化的浪潮在创造巨大财富和力量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冲刷着旧有的社会结构。京畿及运河沿线,因漕运地位相对下降和新式运输业兴起,部分依赖传统漕运为生的纤夫、脚行、乃至相关小商贩生计艰难,形成了新的流民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