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宸以高超的政治手腕暂时稳固了朝堂,赢得了宝贵的战略喘息期。借此机会,他更加坚定不移地将重心投向那真正能决定帝国未来的领域——将格物院中迸发的科技星火,引向帝国经济与社会的方方面面,使其形成不可逆转的燎原之势,让工业革命的曙光,彻底照亮这片古老的土地。
一、 朝堂新议,纺织风暴
朝会的议题,再次被格物院和新兴的工商业所占据。但这一次,不再是空泛的指责,而是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令人瞠目结舌的数据与冲击。
户部尚书手持一份报表,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激动与一丝忧虑:“陛下!据市舶司及江南各府统计,去岁至今,由松江、苏州等地新式蒸汽织布工坊所产之棉布,因其价廉质优,不仅迅速挤占江南本地市场,更通过海商大量外销南洋、日本,获利极巨!然……然江南传统手工织户,因此生计艰难,破产者甚众,地方官奏报,恐生民变!”
这则消息如同在油锅中滴入冷水,瞬间炸开。
“陛下!此乃与民争利之恶果!万千织妇嗷嗷待哺,此等工坊,实乃祸乱之源!臣请陛下下旨,限制乃至取缔此等工坊,以安民心!”保守派官员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群起攻讦。
“荒谬!”一位受林宸影响的年轻官员立刻反驳,“新式织机效率百倍于手工,所产布匹价廉物美,惠及天下黎庶,更可赚取海外巨利,充盈国库,此乃强国富民之道!手工织户凋零,乃大势所趋,朝廷当做的是引导安置,授以新业,岂能因噎废食,扼杀进步?!”
争论的焦点,从抽象的“义利之辨”,落到了具体而尖锐的社会矛盾上。
林宸此次没有直接参与辩论,而是将一份由林萧主持拟定的《新兴工矿业发展及从业人员安置疏导暂行条例》草案,通过一位亲近官员呈递了上去。
草案核心在于“疏导”而非“堵截”:承认技术变革带来的冲击,明确新兴工坊的权利与义务(如安全生产、最低工资);设立“工徒传习所”,免费培训失业手工业者及其子弟学习新式机器操作、维护等技能,引导其向产业工人转化;鼓励工坊优先雇佣经过培训的本地人员;由朝廷和地方共同出资,建立小额贷款,扶持失业者转向其他行业或从事小商品经营。
这份草案,试图用制度化的方式,来化解社会转型的阵痛,其思路之新颖,考虑之周全,让许多官员陷入了沉思。
崇祯皇帝看着草案,又听着殿下的争论,心中明了,这已不是简单的道德问题,而是关乎社会稳定与帝国未来的治理难题。他最终拍板:“新兴工坊,利于国计,不可轻废。然民生多艰,亦不可不顾。此《疏导条例》,着户部、工部详议,尽快完善颁行!各地需妥善安置失业百姓,若有官吏处置不力,激起民变,严惩不贷!”
皇帝的决断,等于从最高层面认可了工业化带来的生产力变革,并试图为其建立规范。这对于守旧势力无疑是一次重击。
二、 林家引领,布局未来
林府之内,对于如何引领这股工业浪潮,有着更深的谋划。
“父亲,松江工坊联盟来信,希望能得到格物院更先进的纺纱机图纸,并询问能否投资参与机器制造局的扩建。”林萧汇报着最新的商业动态。